孟憲瑩
摘要: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對象來看,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新行業、新組織和新階層不斷涌現,群眾工作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人口流動頻繁,群體組合多變,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加大。如何延伸群眾工作觸角,與變換頻繁的社會組織和群眾保持最密切而廣泛的聯系,是一個全新的考驗。協調利益矛盾、疏導群眾情緒的任務加重,使群眾工作的內容和范圍不斷拓展。
關鍵詞:新常態下;群眾文化;工作;開展
中圖分類號:G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63-01
一、引言
群眾工作始終是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穩定進程最基礎的工作。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同時也進入矛盾凸顯期,我們面臨的矛盾更加復雜,使群眾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牢記宗旨意識,使群眾觀點制度化。堅持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把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夯實社區文化活動平臺
功能健全、設施完備的文化場所和設施是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和保障。目前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現狀普遍有著更高的要求,對圖書報刊、電腦網絡、文藝欣賞、健身器材和家庭文化的需求質量越來越高。具備獨立功能的文化活動場所,包括圖書閱覽場所、健康活動場所、娛樂休閑場所和交流溝通場所等。建設、匹配一批立足服務、著眼發展的社區文化設施、設備,便于各項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
三、建立文化投入機制,落實社區文化經費保障
加大投入力度,擴大文化發展、文化活動資金向社區文化建設的投入比例,確保社區文化建設經費來源。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資金、設備、技術、信息等方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逐步探索并建立以省、市、縣財政資金投入為主體,以單位幫扶投入為輔助,以社會各界捐助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向公共服務領域,福利性、公益性社區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
四、加強人力資源整合,強化社區文化隊伍建設
優化社區人才隊伍結構是社區文化建設有效發展的可靠保證。一是結合下一步機構改革,落實社區文化專管人員,確保社區文化工作有專人負責。二是結合大學生進社區工作,通過擇優招聘,將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文化人才充實到社區隊伍中。三是發揮縣直文化單位的資源優勢,落實文化進社區工作,鼓勵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充分發揮文化優勢,主動與社區共建合作,采取送文化、帶骨干、建制度、給設施等四位一體的辦法,提升社區文化的品位和層次。四是鞏固、壯大現有社區文化活動團體,培育社區文化骨干、志愿者隊伍,充分挖掘社區周圍企業、單位、學校的文化潛力,構筑老、中、青、少四個梯次的居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社區文化活動網絡。
五、規范社區建設管理,提升社區文化服務水平
加強社區建設管理,打造組織架構健全、運行機制規范、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完善、保障措施有力、社會作用明顯的標準化社區。一是建立社區文化專管員、輔導員培訓制度,完善社區文化建設、活動開展、人才培養、組織建設及其他管理制度。二是加強對社區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定期舉辦培訓班,鼓勵社區工作人員自學、進修,選送部分人員到相關院校深造,組織學員到一些先進社區進行考察、觀摩,強化學習培訓的效果。三是正確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培養居民友愛、平等、協作的社區文化價值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發揮社區居民主體性。四是以社區基層文化室和文化廣場為龍頭,以社區服務中心、住宅小區及周邊企事業單位的文化活動場所為陣地,不斷創新文化活動載體,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社區文化活動,使不同文化修養和情趣愛好的群眾都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樂,提高社區凝聚力及居民參與度。
六、加強宣傳教育,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精髓,以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減少轉型發展期人們心理上的沖突,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充分挖掘宗教文化中教人向善、愛國愛教的宗教教義,引導信教群眾追求高尚、促進和諧。另一方面要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項目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強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民族技藝,開發民間工藝品,切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藝術水平較高的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創意工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積極開展文化產品征集和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加強文化產品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使文化成為倡導地方良好風氣、提高群眾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總之,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環境來看,改革進入利益格局調整階段,群眾文化工作環境日趨復雜,加上借助現代科技的傳播途徑日益快捷,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零距離直面社會,從新常態下群眾文化工作的特點來看,做好群眾工作,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群眾工作內容,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從而凝聚社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