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如紅
筍崗小學創辦于1984年,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學校,64.5%的學生來自流動人口家庭。學校堅持“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辦學理念,2005年,與專業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啟了筍崗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新篇章。2010年,羅湖區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工作現場會在我校召開,校長作經驗介紹。2015年,被評為“深圳市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2016年,被評為“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2015年9月,我校成為羅湖區融合教育兩所試點學校之一,開始了融合教育的探索之路。從2015年的3名特殊學生,到2016年6名學生,到現在的26名學生。合作機構也從一家發展為多家。
一、特殊學生教育理念
1.融合教育也叫全納教育。融合教育著重于從小培養孩子們互相適應,互相接納,互相幫助,理解生命的多種形式。
2.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學習需要與需要的廣泛差異。
3.制訂每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只要了解特殊兒童的學習特點,從他們的自身發展需要出發,揚長避短,制訂每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通過評估—計劃—發展—回顧階段性目標,就可達成每個孩子的教育目標。
二、融合教育機制建設
1.專門陣地。學校建立“暢聊吧”,設置有心理沙盤室、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是學生喜愛的樂園。
2.專業教師。學校有專職心理老師1名,專職社工1名,楊光在線駐校心理老師1名,仁和社工駐校資源老師1名。主要針對特殊兒童進行一對一教學和班級融入計劃。
3.專項經費。每年劃撥心理健康專項資金、特殊教育專項經費,用于聘請心理咨詢師和專家講座、開展課題研究、舉行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購買專業機構服務,開展融合教育等。
4.專設課程。專門為特殊需求學生設計一對一抽離課程、融合小組課程、班級融和課程、課間融合課程、心理沙盤等,由合作機構派駐老師專項開展。
三、融合教育經驗初探
1.融合教育的三大措施。
(1)培訓先行,理念引領。每個學期開展4~6次融合教育相關研討會或講座,通過教師培訓,培養融合教育骨干教師團隊。借助家長講座,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建立機制,科學管理。由班主任提供班級內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名單,及基本情況到心理老師處,心理老師做第一輪篩選,列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由合作機構方安排進行全面性的綜合評估。
(3)專設課程,活動促進。針對特殊需求的學生開展個訓、融合小組、心理沙盤、班級融合推進、課間融合課程等。全校性開展關愛特殊兒童宣傳活動,構建和諧校園氛圍,倡導學生關愛特殊兒童,讓他們順利融入學校,融入社會。
2.融合教育的三大特色。
(1)提升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培養融合教育骨干教師團隊。借助外出培訓、邀請專家講座、沙龍、論壇等形式,對全體班主任老師進行培訓,以點帶面,切實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與心理健康課堂相結合,構建校園融合氛圍。上好心理健康課、生命教育課、融合教育課。
(3)聯手專業機構,凸顯專業優勢。長期保持合作的專業機構:羅湖區慢病防治院、陽光在線心理咨詢中心、香港全人教育發展中心、深圳市仁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3.融合教育實施過程。
(1)學校購買專業機構服務。機構派具有相關教育經歷背景,如心理學、社工、特殊教育的老師在學校駐點,開展相關工作。
(2)課程措施。一是融合小組課程。提升特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友誼,使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融合;提升特殊孩子對規則的遵守及觀察力、注意力等;提升特殊孩子對口語指令的反應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二是一對一抽離。通過抽離課程幫助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幫助孩子學習自我管理;提升特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學習社交技巧,使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更好地融合;提升特殊孩子對規則的遵守及觀察力、注意力等;提升特殊孩子對口語指令的反應能力及模仿跟隨集體的能力。三是心理沙盤游戲。通過心理沙盤干預,改善學生情緒,從心理層面得到內心的成長,健全學生人格發展。四是班級融合推進課。資源老師到班級內開展融合課程,通過“繪本故事”、視頻了解、感官體驗、觀影等設計,讓普通學生對特殊學生有更詳細的了解,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身邊有特殊需求的同學,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融合氛圍。
(3)家校攜手,形成合力。學校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時與家長聯系,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舉辦新生學前培訓,家長講座,加強家校聯系與溝通,舉辦“親子環保DIY大賽”。
四、融合教育的成效
1.融合教育特殊學生能夠較好地在校園學習生活。2015年至今,融合教育已服務和在服務個案約46人,其中,5名已結案(均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在結案學生中,1名學生再次診斷結果顯示正常。
2.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肯定。作為普通的義務教育學校,我校幾乎每年都有特殊兒童入學。2015年,在羅湖區教育局的帶動下,我校開始探索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模式的“融合教育計劃”。通過幾年的探索,多名特殊兒童都有了較明顯的進步,家長感謝學校對他們孩子的幫助。
3.融合教育的成功個案。我校自閉癥兒童天天(化名),他是一名較嚴重的自閉癥兒童,現在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從不跟人打招呼,而現在他逐漸跟同學交往,會主動跟校長和老師打招呼,喜歡參加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六一國際兒童節文藝匯演中,他的鋼琴演奏獲得了家長與同學的熱烈掌聲。他的媽媽每次講起他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由衷地感謝學校,感謝學校的老師對她孩子的幫助,也特別給學校送了一面“錦旗”。《晶報》《晚報》及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報道了他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