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在小學義務教育各學科中,語文是常重要的一門科目,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知識的基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擁有良好的、習作水平也是極為關鍵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將閱讀和習作教學進行合理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豐富的文章積累大量的習作知識,豐富自己的詞匯量,以此來提高自身習作能力。針對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的融合進行了細致分析,首先闡述了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有效融合的現實意義;其次分析了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的融合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累閱讀素材;最后提出了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有效融合的建議策略:補寫文章空白、仿寫文章格式、改寫文章過程、續寫文章結尾、隨筆寫出文章感觸。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小學中年級閱讀和習作教學的融合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習作指導;融合
對于小學教學來說,語文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小學中年級語文涉及知識面比較廣泛,其包含:作文知識教學、閱讀教學、組詞造句等,僅僅按照書面要求簡單授課是無法讓學生深入掌握知識的,而且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所占比例較小,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學生的習作水平將無法提高。隨著我國教育的大力改革,不少學校已經改良了教學模式,摒棄了之前教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聽課的傳統教授方式,對語文科目中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目前來看,有些學校在語文教學中仍然沿用老舊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在語文教學中,對作文教學有所忽略?;诖?,本文將圍繞語文教學中閱讀和習作指導的有效融合展開細致討論。
一、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有效融合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心理障礙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習作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學生在語文習作過程中,經常出現詞匯量干枯、語句生硬不連貫的現象,這大多是由于平時對生活觀察不夠細致,閱讀文章量較少所導致的,久而久之,不少學生對語文習作產生了抵抗心理,平時練習或者考試中,一到作文寫作的章節,就會有些煩躁的情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摒棄以前傳統老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受到積極課堂氛圍的熏陶,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對待學習也就更加積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文章,鼓勵學生閱讀過程中有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教師也要積極向學生予以解答。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優秀的詞句、事例,記錄文章格式,以便合理運用到自己實際習作中去。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有效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同時對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心理壓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以讀促寫提升習作能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閱讀大量文章,在閱讀時讓學生記錄其中的優秀段落、詞句、修辭手法等,讓學生背誦一些寓意較好的語句,增加其習作知識的儲存量。通過閱讀來儲存習作知識,采取已讀促寫的學習方式對于習作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大意義。比如在教學《精彩極了》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自身對題目的理解和情感來閱讀文章,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在細致揣摩中領悟文章的寫作內涵。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出文章寓意比較好的段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要求學生對這些段落進行反復朗誦,使其達到背誦程度。鼓勵學生將這些通過閱讀而獲得的習作知識,運用到實際習作中去,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的融合原則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目前,一些學校語文教學仍然采用的是傳統老舊的教學手段,即教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聽課,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學生主體性沒有發揮出來。這種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過程中無法將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非常關鍵的。處于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比較愛玩、好動,因此在課堂中要管理好學生,使其能夠在學習時保持聚精會神的狀態。為了更好將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教學進行有效融合,教師要總結出一定的整合原則,在兩者融合過程中充分遵循整合原則,最大限度發揮其整合作用。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觀點,增強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積累閱讀素材
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向大腦輸送各種相關知識,之后進行習作時再從大腦搬出這些累積的知識,其為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學生在日常的習作過程中,經常出現詞匯量稀缺的情況,導致無法寫出優秀的作文,所以,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積累到豐富的詞匯、素材,能夠將其更好地應用到習作中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讓學生加大閱讀量,從閱讀中積累優秀素材、詞匯以及事例。教師要鼓勵學生將這些積累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習作中去,將自己的文章更加充實與豐富。除此之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想要抒發的情感,并將其合理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進行有效融合,為提升教學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有效融合的建議策略
(一)補寫文章空白
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在閱讀中不難發現,很多文章為了凸顯其中心思想,將很多輔助內容進行了縮寫。因此,學生可以就這些輔助內容為寫作主題展開豐富想象進行寫作。這種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想象能力,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比如在《魚游到了紙上》一文中,作者對于愛魚青年在表達對魚的喜愛之情方面,并未進行細致的寫作。因此,學生可圍繞此方面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加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自身情感進行寫作。
(二)仿寫文章格式
在小學中年級語文習作指導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文章種類相對較少,習作方式也具有局限性質。但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的文章,了解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以及作者的寫作理念。學生通過學習閱讀,有效借鑒文章的寫作思路、風格、修辭手法,將其合理運用到作文中去。學生通過這種仿寫方式,能夠增加習作知識,提高習作水平。比如文章《獅子和鹿》中有多處描述動物內心世界的段落,作者在其中運用了仿真、擬人的寫作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閱讀這篇文章,將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記錄下來,并仿照文章寫作模板進行仿寫,采用此種方式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習作文筆類型。
(三)改寫文章過程
小學中年級階段的語文文章大多都以敘事為主,其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故事性和啟發性。學生可以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意義,也可以在了解文章表達的含義之后,通過自身對文章和生活的領悟,對文章故事進行改寫,此種方式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文章《將心比心》,其想要表達的是生活中與人相處要懂得謙讓、理解、寬容,學生可以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來展開豐富的想象,對文章故事情節進行改寫。除此之外,教師在閱讀教學時,還要讓學生注意優秀詞句的積累,增加學生習作詞句儲存量。
(四)續寫文章結尾
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很容易進入到文章情境中,在閱讀到文章結尾時,通常都會有余味無窮的感覺,認為文章結局還可以續加。這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習作指導,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觸展開豐富的想象,對文章結局進行續寫。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提升學生習作興趣。例如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真切感受到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時,學生可以針對文章中所描繪的景色,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續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讓文章變得更加生動和感人。
(五)隨筆寫出文章感觸
通過隨筆的方式能夠對文章及時進行總結,也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閱讀完文章之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和對文章理解以及感觸寫出隨筆,以此來鍛煉學生的閱讀總結能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習作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在《觀潮》一文中有一些對景物抒發情感的段落,教師在對這些段落進行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一段自己真實的旅行感悟,以此來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在小學中年級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其包含知識面非常廣泛,比如生詞組句、作文知識、閱讀文章等等,其每一項知識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比例都不高,尤其是作文知識教學占有非常小的份額,如果按照常規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扎實掌握,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予以作文教學足夠的重視程度,將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進行有效的融合。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敢于發言和交流,在閱讀豐富的文章的同時,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和優秀詞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補寫文章空白、仿寫文章格式、改寫文章過程、續寫文章結尾、隨筆寫出文章感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從而增強語文整體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