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天嬌
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歷經幾千年積淀形成了獨有的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獨特的育人價值,又貼近兒童生活。將節氣文化融入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走進農耕文化的大門,更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節氣;語文綜合性學習;農耕文化
一、緣起節氣。初識農耕文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由祖輩傳唱至今。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因為高科技的出現而日益遠離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但我們割舍不斷這種生活方式。而節氣,正是學生認識自然,打開農耕文化大門的鑰匙。將節氣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相融合,既激發了學生了解自然、熱愛生活的意識,又豐富了語文學習的素材庫,開拓了課堂的生長視野,為語文課堂帶來新的生命力。
二、玩轉節氣。走進傳統文化
二年級學生喜歡觀察自然,對四季的變化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經過一年的語文學習,無論是對活潑的兒歌,還是悠揚的詩文,都表現出明顯的誦讀、繪畫和表演興趣。而在我們的校園里,小魚塘清澈見底,魚兒自由嬉戲,黃瓜和扁豆沿著藤架自由生長……學校的科技種植課程恰好為學生認識農耕文化提供了一把鑰匙。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情特征,結合語文教材中的詠春詩篇和簡單農諺,我們將學習主題確定為“四季歌”,希望學生通過“唱一唱”“誦一誦”“畫一畫”“演一演”等豐富多樣的活動走進節氣,聆聽季節更替,認識自然變化規律。
(一)童謠唱節氣
唱節氣歌是認識二十四節氣的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識記節氣歌,背一背、唱一唱,沉醉于其韻律美與文字的美,在唱中品、品中樂。在吟唱節氣歌的基礎上,我們將二十四節氣的童謠同步引入。春天來了,萬象更新的時候,學生的心也跟著陽光一樣明媚起來,這時我們和學生一起誦讀“春”主題童謠,如“立春了,立春了,南風吹,雪化了,小鴨子,嘎嘎樂,跳進河里洗個澡”,拍起小手,唱起歌兒,在這樣童真的語言中感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樂趣。再如春分時節,學生唱著“到了春分忙備耕,馬拉大車去送糞,果農剪枝勤澆水,家家戶戶無閑人”,一邊唱一邊在種植園中做個小“農夫”,體驗耕種的快樂。
(二)經典詠節氣
在不同的節氣里帶學生吟誦相關的詩詞,情景交融,在詩情的感染下品味節氣的別樣美麗!初夏時節,吟誦著“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在節氣童謠的渲染下,走入古典文化,詠嘆經典詩詞,學生獲得連續的、深厚的誦讀體驗和閱讀感受,這就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深化,讓語言和精神共建兒童的智慧世界。
(三)童語話節氣
四季之變化,皆在于周圍。課標中指出:低年級學生要能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節氣的變化和生活情境聯系緊密,讓學生說一說節氣來臨時的所見、所感、所思。如在“霜降”的主題活動中,吟誦著《山行》,感受周遭變化,師生一起走進校園的碩果園、種植廊。有了觀察,學生就有了表達的欲望和內容。
(四)巧手玩節氣
節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獨有的民俗活動反映了農事活動,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立夏”畫蛋斗彩蛋;“小滿”識五谷,通過認一認、嚼一嚼、說一說來研究小麥……學生不僅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更將探究性的研究方式應用于生活和學習領域,為自我成長奠定了基礎。
(五)彩筆繪節氣
結合學生喜歡的繪本形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主題,為喜歡的節氣創作繪本,既發揮組員特長,又能綜合性地呈現出活動所得,在分工合作的同時,也是對節氣文化的再學習。
三、收獲節氣。評價促進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水平。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實施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基于多主體、多維度、促發展的評價原則,我們為學生設計了一張《二年級“四季歌”——“節氣小達人”評價表》,分別從“了解節氣”“讀寫提升”和“自我成長”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了解節氣”中包含“我知道季節變化特點。我知道季節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我會過節氣日。”“讀寫提升”中包含“我會背四季古詩。我會唱節氣童謠。我會寫觀察節氣變化。我會創作節氣繪本。”“自我成長”中包含“我學會了和同學合作。我學會了自信表達”。
發展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節氣知識的了解和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自我成長,是否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是否能享受和同學合作的樂趣并通過合作有所收獲。針對不同的活動環節,我們也設置了不同的獎項,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收獲知識,也收獲成長和快樂,從而愛上語文,愛上傳統文化。
節氣的學習在情感上能夠使兒童加強對自然的認識,熱愛自然認知上能夠促進兒童感知覺、觀察、思維等能力提升的同時,還能夠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教師要不斷摸索,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發掘語文、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