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慧
【摘要】生命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且核心的內容之一,應當貫穿于教育過程始終。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生命教育也仍然是一個重大主題。教師應當有意識、積極主動地尋求高中地理教學與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掌握生存技能。那么,究竟如何在保證課堂活躍度和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將生命教育融入地理教學之中,將是高中地理教師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高中地理 ? 生命教育 ?融合 ?滲透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學科教學和生命教育的融合及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26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214-02
引言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以及人類生存技能的全新教育,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生命”一直作為哲學和藝術的母題,為人們所探究。但生命教育與地理學科教學,尤其是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結合,僅僅是近幾年的事情。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在新時代的今天,生命教育已然成為學校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內容板塊。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應當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將生命教育滲透進地理教學之中,從而使得教學的實效性大大提升。
一、教材之內,滲透生命教育
我國人教版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三大板塊,并且讓學生自主選修旅游地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其實,這些一手教材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的載體。只要地理教師愿意改變創新教學模式,其實將生命教育納入高中地理教學之中,并非難事。以下就兩點內容具體展開。
首先,我們可以充分挖掘自然地理的教學內容,進行生命教育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全球氣候變化”、“宇宙中的地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等內容,其中都蘊含著無比豐富的生命教育的題材。地理教師還可以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思考討論結合起來,并通過課外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真正地去理解、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類命運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其次,生命教育還可以與人文和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進行結合起來。比如“人口的變化”、“區域經濟發展”等等方面的內容,我們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其中所滲透著的生命教育的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中,地球生命的繁衍生息、人類的生育觀念、國家的人口政策法規等等,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到生命理念。高中地理教師大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新時代新青年科學的生命觀念。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從而能夠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善待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生活之中,滲透生命教育
以上提到的,是要充分發揮地理教材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教學視野放在課本之外。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能夠靈活運用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實際例子,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和趨勢,使得地理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更為生活化。比如, 教師在跟學生講解交通信號燈這一塊內容時,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紅燈停、綠燈行”?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課堂討論,或者自己收集資料分享觀點等。再比如,探討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時,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月球沒有生命存在。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進行地理知識的教學,并且通過地理知識了解人類生命和生存的種種奧秘。這就在無形之中將生命教育與地理教學完美地結合了。
三、教材之外,滲透生命教育
1.學校要積極營造氛圍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重要的節日,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比如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世界水日”,強化學生的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積極倡導節約用水的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讓學生深刻地明白,保護水資源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再比如,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學校應該加大宣傳,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要讓學生明白地球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家園,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責任和義務[1]。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需要進一步協調,資源開發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保護環境也并不是禁止資源開發。只有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才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人類的明天才有希望。學校方面,要把握好重要時間節點,加大生命意識的宣傳,營造特定的、積極的氛圍,使得學生如沐春風、耳濡目染。
2.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地有所感、有所得、有所獲。地理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行一些跟地理知識相關的實踐考察活動,讓學生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從而更進一步地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親身體驗的實地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自然和社會,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認真觀察、總結反饋等,就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從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萬物的變化與生長規律,懂得了環境對人類的重要作用,明白了保護環境對于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就能夠更進一步地體會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深刻道理[2]。至此,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便能夠被激發出來,從而樹立為人民服務和報效祖國的宏大目標,得以在高中階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
新時代的教師應當要學會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這也是應有之義。在高中地理的課堂上,教師不應該知識枯燥地講解書本內容,可以通過視頻音像等途徑,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去感受地理,感悟人的生命意義。比如地理教師在講解“物質循環”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拓展學習。再比如“人口與環境”、“自然環境”等等許多的內容板塊,地理教師都可以利用圖文并茂、音像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收集一些地理知識相關的網絡視頻或者相關的圖片、音頻資料等等,在課上展示給學生看。這不僅能夠讓抽象的地理知識點直接、具體、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更有利于學生吸收、消化書本內容,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體悟到環境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四、總結
總而言之,生命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重要一環,應當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高中地理教師完全可以改變教學思維,優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內容,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還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懂得生命的價值。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真正設身處地地明白人的運命與大自然唇齒相依的密切聯系。生命意識的教育,不應當缺席。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學會尊重生命,掌握生存技能并學會保護自己。同時,還要幫助學生體驗生命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美好,讓學生對生命充滿敬畏與熱愛。
參考文獻:
[1]謝敏. 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東西南北:教育, 2017(1):264.
[2]吳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理念滲透分析[J].吉林教育, 2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