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雯慧 祝大麗(通訊作者)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云南 昆明 650101)
晚期早產兒指的是胎齡為34~36周+6的早產兒,有數據顯示[1],晚期早產兒大約占早產兒總數的70%,雖然并發癥的發生率、病死率均低于早期早產兒,但是與足月兒相比較,依舊比較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早產兒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早產兒由于肺部發育不夠完善,氣管支氣管也發育得比較薄弱,導致其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比較缺乏,在呼氣末比較容易發生肺泡萎陷,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小支氣管萎陷,而要想使已經萎陷的肺泡再次張開,則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導致早產兒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2-5]。由于晚期早產兒的胎齡與足月兒比較接近,因此即便其出現了NRDS,其臨床癥狀以及體征也并不明顯,因此極易被忽略,給患兒的健康成長造成了較大的威脅。
晚期早產兒肺部發育尚未成熟,此時肺部發育正是終末囊期到肺泡期之間的過渡階段,終末呼吸單位由肺泡囊、能夠產生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的Ⅱ型上皮細胞以及Ⅰ型上皮細胞共同組成,此階段導致肺部表面出現的活性物質功能出現了缺陷,從而導致NRDS的發生。
選擇性剖宮產是引發晚期早產兒NRDS的危險因素,國內外均有數據顯示[6-7],選擇性剖宮產會使晚期早產兒NRDS的發病率升高。晚期早產兒剖宮產大都與胎膜早破、母體出現妊娠并發癥或者母體患有基礎性疾病,母體在分娩過程中遇到困難、胎兒窒息、宮內窘迫等因素有關,在未出現正常宮縮前行剖宮產,兒茶酚胺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激反應還比較弱,此時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也比較少,加上胎兒在出生時,未經過產道的擠壓,肺液排出的比較遲,引發新生兒出現了低通氣,增加了NRDS的發生風險[8]。
胎膜早破與晚期早產兒NRDS的關系近年來受到了臨床工作者的重視,但是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上還存在著一些爭議。國內田淑萍[9]等人認為,胎膜早破是晚期早產兒發生NRDS的保護因素,其原因可能為孕母胎膜早破后由于宮內感染(絨毛膜羊膜炎)可刺激胎兒血白介素-6水平增加,后者可誘導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A(SP-A)合成,促進了肺成熟,因此降低了RDS的發生[10]。但是近期有研究人員認為[11],胎膜早破增加了晚期新生兒NRDS的發生率,胎膜早破仍是晚期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主要高危因素。其機制可能為在感染-炎性反應及炎癥因子的作用下,胎兒肺微血管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肺組織內大量白蛋白滲出,導致胎兒肺內液體含量顯著增加及肺組織塌陷,從而導致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減少及活性減低,促使NRDS的發生。
眾所周知,研究已證實妊娠糖尿病是NRDS的危險因素,當母親患有糖尿病時,對胎兒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造成了刺激,進而抑制了糖皮質激素對肺泡Ⅱ型細胞表面活性物質的刺激,阻礙了其合成與釋放。也就增加了NRDS發生的風險。
有研究人員發現,胎兒窒息、宮內窘迫也是導致晚期早產兒發生NRDS的危險因素[12]。當胎兒發生窒息或者宮內窘迫時,其肺泡-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就會增加,此時血漿蛋白等成分就會進入到肺泡中,使得肺泡中的炎性介質釋放量增加,對肺組織細胞中的PS合成以及釋放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致使繼發性PS合成及分泌減少,最終引發晚期早產兒NRDS。也可能是當胎兒出現呼吸窘迫或者窒息時,由于缺氧,就會對腸道的運動素造成刺激,導致腸道中的運動素分泌量增加,胎兒就會排出胎便,對羊水造成了污染。當胎兒吸入了受到污染的羊水后,其肺部組織就會受到損傷,對PS的分泌造成了抑制,進而誘發了NRDS。
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以及特征,當胎齡超過34周,但是不足37周時,孕婦應遵照醫囑及時進行全面、細致的孕期檢查,以便醫務人員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孕婦以及胎兒的生長情況[13]。對于孕周不足39周的孕婦,如果其沒有出現明確的手術指征,臨床上不建議其行剖宮產。但是如果孕婦已經出現了宮內窘迫、妊娠期糖尿病等并發癥,則應及時密切的監測孕婦的胎動、血糖變化等情況,以便及時實施搶救措施,將NRDS的發生風險降到最低。如果孕婦發生了胎膜早破,并且時間已經較長,或者出現了宮內感染的癥狀,則應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14]。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避免NRDS的發生。
牛肺表面活性物質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外源性PS替代治療,有著比較確切的效果[15]。但是在實際的治療中,由于受到病情評估、患兒家庭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PS藥物用量不足的現象越發頻繁,這對臨床治療效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周世林[16]等人在研究中,選取了100例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給其中的50例對照組給予了標準劑量70mg/kg治療,給另外的50例觀察組給予了大劑量100mg/kg治療發現,同治療前相比較,兩組均治療24h后其PCO2、PaO2有所降低,OI有所升高,并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并且觀察組通氣治療的時間短于對照組,PS應用的次數也更少,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進一步提示,采用大劑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效果更加顯著。也有研究結果顯示,通氣治療時間的減少、PS應用次數的減少等能夠降低氣胸、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等并發癥的發生[17]。
晚期早產兒NRDS發病原因與早期早產兒不同,主要是因為患有濕肺、窒息、宮內感染、胎糞吸入等原發疾病所致繼發PS缺乏造成。積極治療晚期早產兒的原發疾病,是降低其導致NRDS的關鍵之一。
呼吸支持治療也是治療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的一種有效方法。尤其是近幾年研究出來的氧療治療-加溫加濕的經鼻高流量氧療治療(HFNC),其通過呼吸機加溫加濕,將37℃、不同濃度的高流量氣體輸送到患兒的呼吸道,緩解了患兒呼吸困難的癥狀[18]。此種治療方法不會對患兒的進食、皮膚等造成影響,還能明顯提高患兒的舒適性以及對治療的依存性,目前,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周秀蓮[19]等人在研究中選取了60例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給其中的30例予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治療,給另外的30例予HFNC治療,結果發現,雖然兩組患兒在治療效果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但是NCPAP組患兒在治療72h后,其額頭皮膚壓傷、鼻粘膜損傷、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卻高于HFNC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進一步提示,HFNC治療能夠在滿足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呼吸支持的基礎上,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兒對治療的舒適性以及依存性,效果顯著。
總之,近年來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在逐漸增多,與早期早產兒相比較,晚期早產兒發生NRDS后的病情更加嚴重,發病機制也更加復雜[20]。近些年,我國對晚期早產兒NRDS患兒的研究還比較少,這就需要臨床醫生不僅要掌握晚期早產兒發生NRDS的高危因素、臨床特點及有效防治方法,以降低晚期早產兒發生NRDS的風險和增加NRDS搶救成功率。而且,有必要更深入研究晚期早產兒NRDS的發病機制,對其治療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