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邯鄲市永年區大北汪農技推廣綜合區域站 河北 邯鄲 057150)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粘蟲,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為害多種農作物,是重要的農業害蟲。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云南以來,短短4個月時間,已經擴展到11個省區。5月10日河南省信陽市春玉米地塊已發現幼蟲為害,發生面積逐步擴大。該蟲遷飛能力強,每晚可飛行100 km;繁殖能力強,1頭雌蛾一生可產卵900~1 000粒;為害作物更廣,玉米、水稻、小麥、大麥、高粱、谷子等都能取食;對很多農藥如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具有抗藥性,并且幾乎沒有天敵,非常不容易防治。
1.1 幼蟲識別特征。共6個齡期。體色和體長隨齡期而變化,低齡幼蟲體色呈綠色或黃色,體長6~9 mm,頭呈黑或橙色。高齡幼蟲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綠色的個體存在,體長30~36 mm,頭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黃色倒“Y”型斑。幼蟲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背中線黃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黃色縱條紋,條紋外側依次是黑色、黃色縱條紋。草地貪夜蛾幼蟲最明顯的特征是其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
1.2 成蟲識別特征。雌蛾典型特征為前翅環形及紋腎形紋灰褐色,輪廓線為黃褐色,各橫線明顯,后翅白色,外緣有灰色條帶。雄蛾典型特征為前翅環形紋黃褐色,頂角白色塊斑,翅基有一黑色斑紋,后翅白色,后緣有一灰色條帶。
為了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要在低齡幼蟲時期及時噴灑藥劑。
2.1 生物防治。選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以及印楝素等生物或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
2.2 化學防治。在發生普遍的地塊,當被害株率超過10%時進行化學防治,選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如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乙基多殺菌素和啶蟲脒等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