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權
【摘 要】京劇走過了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不斷的演變完善過程中,呈現出群星璀璨的局面,形成多種流派。言派是眾多流派之一,在京劇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關鍵詞】言派;唱腔;京二胡;伴奏;特點
中圖分類號:J82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029-01
言派藝術是在譚派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長期改革而創立的一個流派。流派的特點體現在唱腔的風格韻味上。由于言菊朋先生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素養和高超的音樂天賦,對京劇傳統表現技法領會深刻,因而他創造的言派唱腔成為京劇聲腔藝術中寫意風格的典型。言腔是語言學、音韻學結合的產物。言腔個性鮮明,清新脫俗,富于感情,對聲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加重了京劇的文化含量,提高了京劇的藝術價值。
一般傳統的老生唱腔伴奏是不加京二胡的。自從1923年梅蘭芳大師在京劇《西施》中加入京二胡后,產生了非常和諧、共鳴的音樂效果,也使樂曲的整體音色得到改善。后來根據老生唱腔的需要,在言派以及個別馬派唱段也加入了京二胡。因為言派唱腔表達的感情比較委婉、厚重,而京胡的音色比較尖,穿透力強,需要京二胡渾厚的聲音與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更加深沉的音色,更好地體現言派唱腔的風格,而且契合演員嗓音上的特點。
一、言派唱腔特點
言腔的特點是依字依情行腔,講究吐字發聲;打破傳統的板式格局,不受老生唱腔程式化的拘泥,根據唱詞和情感需要改變板的排字和行腔規律,使唱腔不落俗套;多用湖廣音發聲,在唱腔中音域的跨度非常大,音樂感非常強。唱腔抑揚頓挫、虛實結合,揭示出人物心靈深層的情感活動,富有感人魅力。
如《臥龍吊孝》[反二黃慢板],該唱段旋律豐富,行腔委婉,感情動人,是言腔中一個非常華彩的樂段。在“曹孟德領人馬八十三萬”中“曹孟德”三個字,唱腔旋律不同于傳統老生[反二黃慢板]。傳統老生[反二黃慢板]如《碰碑》“嘆楊家……”唱腔旋律是平穩均勻的,用的是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說,節拍與節拍之間的時間距離基本一致,是一種“勻速運動”。而言派“曹孟德”運字的方法強調字頭特別重,特別是“孟”字使用了切分音。此種唱法使人感覺“曹孟德”三個字獨立感很強,強調并突出重點。此句還打破了平均節律的制約,運用了“漸快漸慢”的手段,對節奏進行變化,如最后一小節,在原來的節奏上突然拉長一倍。這種被稱為“變變速運動”(相對于譚鑫培的“勻變速運動”而言)的手法,是言派顯著的特點之一,豐富了京劇老生聲腔藝術的表現力。
又如《讓徐州》這段言派[二黃原板]也是言派唱腔的代表作,每句唱腔都新穎別致,每個小分句都有節奏、勁頭、情緒的變化,每句唱腔都刻畫出人物細膩復雜的心情,整體風格含蓄、委婉、深沉,字重音輕,充分體現了言派的藝術特點。
二、言派京二胡伴奏特點
言派唱腔伴奏風格突出了節奏、旋律以及音色的變化,給伴奏員在伴奏中對弓指法各方面的發揮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伴奏員在伴奏時不能使用簡單的拉法,而是要根據演員的氣口、勁頭,非常準確地使用帶彈性的弓指法,這就需要伴奏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弓指法基本功,而且還要研究唱腔,培養較高的音樂素養,提高審美水平,比如,長短弓的變化、內外弦的變化、高低音的變化、抑揚虛實的變化、滑打的連接等,把演員唱腔的感情,準確、干凈、灑脫地表現出來。京二胡在伴奏言派時有別于旦角,技巧運用有自己的特點,如滑音抹音幅度不能太大,頓挫間歇多一些,也就是說運用寸弓相對多一些,與旦角的伴奏相比,右手力度要適當增加。
仍以《臥龍吊孝》中“曹孟德領人馬八十三萬”為例,弓法處理也不同于其他老生[慢板]的伴奏,其演奏手法應與演員演唱風格一致。除“孟”字使用了切分音外,“領人馬”的“人”字,也運用了切分音,這雖說是一個簡單的音型變化,但它可以把言派風格體現出來。此句唱腔中“馬”字最后一小節是言派比較有特點的地方,其他流派老生在演唱此句時,節奏勻速平穩,基本沒有變化,但言派不同,唱到這里的時候節奏漸慢,唱法有一種“粘”的感覺,“八十三萬”中的“三”字用了一個開花音,伴奏時抖右手力度要很強。
此句的最后一小節,就把言派的節奏特點展示出來,即突破京劇固有的程式,不受板式拘泥,演奏時快時慢,快慢自然結合。“周都督雖年少頗有肝膽”一句也比較有特點。“膽”字一般排字是在中眼上,但因為唱腔的需要,“膽”排在板上,伴奏時“膽”字用拉弓,并運用了裝飾音;“命山人借東風在南屏成全”中“成”字,“6”加了一個抹音,增加了言派唱腔的韻味。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言派伴奏與其他老生流派伴奏不同,許多地方需要加特殊、細膩的處理手法,以體現言派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點。
三、結語
在言派唱腔伴奏過程中,伴奏人員不能照搬傳統的方法,不能機械模仿,也不能滿足于對戲曲音樂一般性的學習,一定要博學,融會貫通,這樣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言派。
參考文獻:
[1]鄒德旺.戲劇表演的筋骨 鏗鏘節奏的律動—京劇打擊樂的戲劇功能[J]. 戲劇文學,2016(10).
[2]駱婧.民間戲曲的適應與變遷對戲劇文化生態研究的一種構想[J].中國戲劇,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