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呂思菡
【摘 要】本文通過對兒童繪本中互動體驗設計策略的研究,以及對提升繪本的功能性、創新性、設計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為未來兒童繪本互動體驗提供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空間延展。
【關鍵詞】互動體驗;繪本;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221-01
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問題。隨著兒童繪本在兒童圖書市場的出現,家長對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閱讀作為兒童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兒童繪本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小讀者,在文字中結合圖畫進行想象,圖畫中還有對文字的闡述,使兒童能夠進行學習,并對學習產生興趣。
互動體驗在繪本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繪本中的互動特點可以向小讀者展現不同于文字及圖畫的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插圖是對文字的描述,容易被他們接受,互動體驗可以在兒童理解圖形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因此意義重大,使兒童通過互動能夠了解世界,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好的兒童繪本在互動體驗設計方面應該遵循以下幾個策略。
一、喚起本能的行為互動能力
這種互動模式是基于行為水平之上,注重用戶使用產品的樂趣和效率,與其形成良好互動,并易于理解、學習和使用。兒童繪本作為一種書籍,首先應滿足閱讀功能。其次通過設計引導兒童與繪本和家長互動,讓兒童能夠享受閱讀,與家長開展共讀模式,通過翻頁、打開等動作進行,如果遇到有趣的內容時,孩子會與人分享。其中大量的互動與書籍特殊的制作工藝有關,如折疊卡、拉出卡、輪轉盤、立體布景等。再次是引導兒童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通過聲音、眼神、動作、接觸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增強親子間的信任和依賴。根據兒童發展特點對繪本的需求分析可知,兒童在閱讀繪本時有對繪畫、手工、表演、游戲等方面的需求。在繪本最后附加上模型制作、故事改編等環節,讓兒童與家長參與到繪本的內容與形式中,引導家長在共讀中與孩子進行互動。
二、營造愉悅的感官互動氛圍
在對繪本的創作中,需要展現符合兒童認知的審美,吸引兒童進行閱讀。首先是造型與材料方面,基于目標讀者是兒童,愈來愈多繪本內容加入了人、動物造型上的異化。奇特的形狀可以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并吸引他們閱讀。在造型方面,合理運用繪本元素,將外在因素與內容相結合,使繪本書籍更具表現力和吸引力。在材料選擇上,各種材料的色彩、肌理、觸感都會造成不同的感覺,通過觸摸不同的材料,兒童可以積累經驗,促進大腦發育。畫面的表現形式與材料是密切相關的,使讀者產生視覺和觸覺上的不同體驗。兒童繪本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繪畫,通過素描、色彩等方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繪畫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繪本形式也變得多樣,會使用一些綜合材料,運用照片拼貼、立體圖畫等方式表達內容。據調查,兒童在選擇繪本時首先注重的是繪本的顏色,其次是故事情節等。通過色彩的不同搭配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如暖色系會使畫面溫暖,冷色系會使畫面清爽,對比色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例如繪本《菲菲生氣了》,當飛飛的情緒失控時,畫面就會運用大量的紅色、紫色,使其對比很強烈,隨著情緒慢慢緩和,顏色漸漸變化,畫面也變得平和。
三、構建多元的閱讀互動模式
閱讀是孩子們系統了解世界和理解生活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書籍,兒童可以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閱讀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使兒童能夠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閱讀方式,通過對兒童心理的分析,讓孩子逐漸與書籍建立密切的關系,從閱讀中找到自我,因此多元化的閱讀互動模式就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
親子閱讀模式。兒童在0-3歲期間,基本上是沒有獨立閱讀和玩耍的能力,將親子閱讀模式延續下去,通過兒童與家長一起閱讀的形式,進行學習,對兒童起到很大的幫助。例如《奇幻花園》繪本就提供了制作材料與指導方法,讓兒童和家長能夠一同完成繪本的制作。
兒童自主閱讀。隨著兒童的成長,進入學校學習,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通過閱讀書籍,會學習到語言,不斷發現自我并實現自我,慢慢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內心的感情和思想,最終在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分享閱讀模式。分享閱讀,就是將閱讀的感受、困惑分享給其他人,從而有所收獲。
四、結語
隨著我國早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兒童繪本越來越受到年輕父母的青睞,在兒童早期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研究兒童繪本讀物的互動體驗功能,發現其不僅滿足兒童的身心需求,還增強了對兒童的吸引力。通過兒童繪本中的互動作用,使兒童對繪本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更具想象力。在設計繪本時,設計師應該強調繪本的內容,讓孩子感受到繪本的獨特價值,從而贏得他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薛明.兒童繪本設計趣味性研究[D].青島大學,2017.
[2]任健.論兒童讀物的多元化互動體驗設計[D].天津工業大學,2017.
[3]吳楠.基于幼兒閱讀體驗的書籍形態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