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朋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抑郁癥患者臨床治療中心理干預的作用效果,為后續臨床干預提供方法參考。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20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基礎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比較兩組肺功能以及抑郁狀態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后兩組的肺功能以及抑郁狀態均改善,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COPD抑郁患者在常規藥物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肺功能以及舒緩心理壓力,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理干預;肺功能;抑郁狀態
COPD是臨床常見的疾病,是一種特征明顯慢性反復性呼吸道疾病,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患者最終因為肺功能受損而出現呼吸衰竭而出現死亡。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COPD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目前該疾病已經成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成為一種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該疾病容易發作,增加患者心理負擔,相關研究顯示[1],46%的COPD患者會伴隨抑郁,因此在對于該類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更加需要關注心理干預。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來源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20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樣本納入標準:經肺功能檢查以及胸部CT和X線等檢查確診;同意本次干預;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患者;合并其他機體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據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210例患者中男女比為109/101,年齡45-78歲,平均(62.1±0.1)歲,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86例,肺心病73例,肺氣腫51例;觀察組男女比為116/98,年齡47-75歲,平均(60.0±1.6)歲,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89例,肺心病70例,肺氣腫51例,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結果具有可比性。本次臨床研究方案經我院院辦批準。
1.2 方法
藥物治療: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的治療,比如吸氧、止咳平喘治療、氣道濕化治療等。采用β2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然后霧化吸入沙丁胺醇,100-200ug/次,4-5次/d,連續治療3個星期。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
(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與患者交流和接觸的過程中以熱情的態度對待,關心體貼患者,取得患者信任。對于患者提出相關問題積極回答并耐心解釋,使其正確認識和面對疾病。
(2)建立良好的社會和家庭支持關系網。與患者家屬溝通,邀請其參加科室定期舉辦的健康講座,鼓勵家屬多參與患者的活動中,了解疾病和治療,增加探視密度,制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患者感受家庭溫暖和需求。定期組織家庭聚會,聚會過程中多給以患者關心和安慰。
(3)培養其看其看待問題能力。引導患者從多角度看待問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妨從積極的一面去觀察,減少消極的情緒。
(4)提高患者調節心理平衡能力。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安慰,對于不順心的事情盡量從環境和機遇等找原因,不要過分自責和內疚,緩解心理負擔。
(5)耐心指導其睡眠。睡眠紊亂是導致抑郁的重要原因,對于失眠的患者需要盡可能的了解隨眠障礙,做好心理干預,解除睡眠障礙的因素。夜間巡查的護士操作輕柔,走路輕巧,為患者建立一個安靜良好的休息環境。
(6)豐富生活。教會患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科室定期組織同類病友之間的座談會,促進患者之間交流,通過交流從他人身上學習更多健康知識,并互相報團取暖,減少孤獨感。
1.3 觀察項目
1.3.1 抑郁分析[2]
干預前后患者填寫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該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每一個條目按照1-4個等級評分,總分為80分,得分越高說明抑郁程度越明顯。其中<50分為無抑郁,50-59分為輕度抑郁,60-70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
1.3.2 肺功能狀況
肺功能檢測采取MasterScreen進行分析,血氣檢查抽取患者2mL靜脈血,由GEMPre-mier300血氣分析儀進行分析。
1.4 數據分析
相關數據納入統計分析血軟件SPSS20.0中進行分析,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X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檢測標準為α=0.05。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抑郁狀態分析
干預前對照組得分(57.23±12.36)分,觀察組為(56.38±12.03)分,兩組差異不顯著(t=0.009,P=0.132);治療對照組為(45.36±13.02)分,觀察組為(35.06±13.25)分,兩組數據差異顯著(t=10.06,P=0.000)。
2.2 治療前后肺功能及血氣情況
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及血氣均改善,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3 討論
COPD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經常反復主要治療,使得患者各方面的情況均需要承受加大的壓力。反復治療會增加患者負擔,增加患者心理壓力。相關研究證實[3],COPD患者并發抑郁癥的病因與COPD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害以及長期的負面情緒具有相關性,而在治療過程中反復使用的糖皮質激素、諾酮類抗生素等也會誘發疾病加重。大部分研究顯示[4],患者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臨床護理中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展針對性干預。因此COPD患者入院后護士需要積極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發現以上有關抑郁出現的因素較多時需要做好心理護理干預,協助患者建立健康的信心。
本次研究中對于COPD抑郁患者我們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入心理疏導,首先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信任。只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才會及時向護士講述自身的感受以及想法,護士才能采取對應性措施讓患者解除后顧之憂,樹立積極治療心理。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療法比如音樂、松弛療法、認知干預等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通過爭取社會和家庭的支持,來讓患者感受愛的溫暖。護士除了做好心理疏導以外,還需要了解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以及其對待患者的態度,由于患者長期處于疾病干擾狀態,脾氣會變得古怪,感覺自己成為家庭負擔。因此護士需要針對患者具體狀況引導家屬進行對應性的關心和關懷,并積極參與家庭活動中,感受家庭溫暖。不良睡眠會加重抑郁程度,因此需要為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環境,保證患者機體處于能量滿滿狀態。最后通過增加與病友之間的交流,從其他病友中掌握更多應對疾病的方式和方法,并互相報團取暖,互相鼓勵。經以上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抑郁得分從(56.38±12.03)分降低至(35.06±13.25)分,說明精神壓力獲得明顯的緩解;此外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氣等均獲得改善,說明疾病轉歸效果理想,研究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5,6]。
心理護理模式的概念是指針對某一疾病的患者病情特征、臨床特征進行綜合的判斷,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制定相應的干預計劃,幫助患者緩解不良心理情緒,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總之,經本次研究分析筆者認為,COPD抑郁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給予藥物和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緩解患者的心理并使得疾病快速轉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通訊作者:于秀榮)
參考文獻
[1]張虹艷.心理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9):174-175.
[2]陳利.心理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10):132-133.
[3]位芳.護理干預對老年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5,29(6):519-521.
[4]盧丹.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護理綜合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8):151-155.
[5]齊瑩.心理護理在合并焦慮和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12C):4599-4600.
[6]賴秀梅.心理護理對COPD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作用[J].臨床醫學工程,2017,2(12):1751-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