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英蘭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所以,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就成為提升小學數學整體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據此,探究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以期能幫助小學數學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與探索
筆者認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難點在于引導方式不靈活、生活場景體驗度低等幾個方面,而要突破這些難點,就必須培養初中生的生活化學習思路,包括學習角度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過程更具靈活性、邏輯思維能力更強等等。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摸清楚學生學習的一般思路,并據此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因此,本文以應用題教學為例,淺析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解題思路
1.溫故知新,融會貫通
所謂“溫故”才能“知新”,“溫故”是學生總結應用題學習規律的重要基礎,更是核心。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常常會把應用題的場景同以前的生活經驗和經歷相結合,從而理解題干內容和題目要求,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利用生活化學習方法的過程。
所以教師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要常常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特別是幫助他們回憶一些經典的數學解題場景(例如去超市買東西、測量身高、制作模型等),這樣他們才能在不斷的“溫故”過程中不斷優化學習思路、創新學習思維,最終獲得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2.觀察總結,摸清規律
“觀察”的目的是“總結學習規律”,這是學生在解答應用題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例如,小學生常常會在應用題中找關鍵詞“少了”“不到”“多了”“X比X”“幾倍”等等,通過準確地理解這些關鍵詞,確定是該用哪種運算,這就是學生在長期做題過程中總結的“小竅門”,實際上也是解答常規應用題的一種普遍規律。
所以教師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刻意引導學生觀察整個應用題的題干,標出包含數理關系、邏輯關系的關鍵詞,然后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理解這些關鍵詞和算式之間有哪些必然的聯系,或者是直接讓學生舉幾個類似的例子,經過長時間重復的鍛煉,學生一看到題干就可以聯系生活場景快速地找出不同數據之間的換算關系,應用題的解答效率和質量同步會得到提升。
二、基于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解題思路,就必然要創設生活化教學場景,對應用題教學來說,生活場景的創設不用復雜,只需要把題干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例即可。據此,本文以“老師去給學生買桌椅”為例創設題干(生活場景)如下:老師去超市給學生買桌椅,已知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班里總共有34位學生,請問教師買桌椅一共要花費多少錢?
1.想象生活場景中的數學知識
分析題目的過程即是教師幫助學生提取關鍵詞的過程,在上述題目中,關鍵詞共有5個,即“一張(桌子)(椅子)”“(10)倍”“多(288元)”“總共有(34位)”“一共(要花費多少錢)”。這5個關鍵詞表示了該題目的基本數量關系以及學生需要用到的運算類型。
首先,教師讓閱讀能力較強的兩位學生通讀一遍題目,其他學生試著想象生活場景并劃出其中的關鍵詞;其次,教師隨機提問5個學生,讓他們根據劃出的關鍵詞說出該題目的基本數量關系以及需要用到的計算類型,并將之標注在題目中。
2.還原生活場景,理清邏輯關系
理清邏輯關系的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的過程,上述題目中,邏輯關系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即一張椅子和桌子的錢數關系(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34位學生則對應34把椅子和34張桌子。因此算出一把椅子和一張桌子的錢就可以求得最后總共要花費的錢數。
基于此邏輯關系,教師可先展示3個以前的經典例題,引導學生找一找該題目和以前的經典例題中的哪個題比較相近,并總結異同點,然后再利用生活實物(桌子、椅子和撲克〈當作錢〉)模擬一遍“老師買桌椅”的整個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整個題目的邏輯關系,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該題的學習思路解答展示的3個以前的經典例題,并總結學習方法和規律。
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為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數理計算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而這三種能力均可由生活化教學而獲得。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重視生活化教學,并始終堅持“人本教學”理念,打造現代化生活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景升.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7(7).
[2]馮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究[J].學周刊,2016,14(14).
[3]王槐.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J].學周刊,2016,24(24):170-171.
[4]吳明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6):17.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