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曉敏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130000)
早在2000年,國家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指出會計師應恪守職業道德,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要格外加強會計師的教育和培訓工作。維護國家資產,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均需要會計師恪守職業道德準則。然而,從整體上分析,近年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急需提升,部分會計人員會利用職業之便違規操作,法律意識、職業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偏低,為了個人經濟利益,任意造假賬,編輯虛假的財務信息,竊取單位與國家資產。由此可見,加強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至關重要。本文將簡單分析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問題,并從提升高校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育高度,促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師資力量等三個方面探討解決對策。
雖然當代高校已認識到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將職業道德教育因素滲透于會計專業課程中,然而,不難看出在整個高校會計專業課程中,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處于邊緣化位置,尚未形成獨立的課程,只是在《會計學原理》和《審計學》中涉及到了職業道德教育。相比而言,大多數教師更為重視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不是特別注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此外,《會計學原理》和《審計學》涉及的職業道德教育知識較少,課時有限,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處于分裂狀態,沒有將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法》課程教育相結合,部分教師認為職業道德教育屬于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無關,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無法讓學生從法律的角度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法律意識、職業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部分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對職業道德和法律的認知存在偏差,未意識到遵守會計法是恪守職業道德準則的基礎,一旦有意或者無意識地觸犯了法律,就不能算遵守職業道德準則。部分會計人員是因為個人失誤而給所在單位帶來了損失,也有部分會計人員為了滿足個人經濟利益而制作虛假的財務信息,竊取單位財產,出現這些行為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淡薄。由此可見,促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機對接頗為重要。
目前,部分高校會計專業教師對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法》教育的認知不全面,認為學生只要學好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專業操作技能就能做好會計工作,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其次,部分教師自身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缺乏正確理解,沒有對該課程進行深度研究,無法將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未曾教導學生依法做好會計工作,不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
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問題,高校首先要提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育高度,將其設置成獨立的課程。某高校就開設了《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這門課程,通過開展該課程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修養,引導學生認知會計法,熟悉職業道德知識,樹立崇高的會計職業理想和法制觀念,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會計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會計工作的需求,并以優秀的工作作風和職業態度以熟練的業務技能做好會計工作,恪守道德準則與法律底線,從而為畢業后的職場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與法律基礎。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認知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學會解決會計職業中的問題。某教師在講解“財務會計”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認知財務會計管理和經濟法以及經濟建設的關系,然后,教導學生恪守法律底線與職業道德準則,依法做好財務信息收集工作,切忌做假賬。其次,教師應根據會計工作的實際需求設計課程活動,促進會計職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和職業道德素養以及法制教育的緊密結合,例如在講解“存貨計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物價上漲期運用“先出后進法”執行會計管理工作,這樣與謹慎原則相符,如果盲目為了增加資產而采取“先進先出法”會虛增資產與利潤,很容易導致財務信息“失真”。此外,在開展《稅務實務》這一課時,教師應認真做好稅法的解析工作,運用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引導學生熟悉稅法,學會利用稅法做好本職工作,按期繳稅,切忌漏稅、偷稅和騙稅,從而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納稅意識。
提升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質量,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與責任意識,教師應注意促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參與會計職業實訓、企業見習與頂崗實習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同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法律素養和職業素養。其次,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會計實踐活動中認知恪守職業道德準則和法律底線的重要性,綜合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情感、堅定的道德意識與法律觀念,引導學生秉持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原則,認真學習會計職業實踐技能,依法做好本職工作,維護集體利益,如果發現公司存在假賬問題或者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要運用法律知識和職場規則予以解決。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微課、遠程教育、網絡交流等方式做好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制教育工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行編輯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律報刊,創建博客網站與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制公眾號,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與法制信仰。
全面做好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工作,高校必須著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啟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案,為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師資力量。與此同時,高校應明確“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從狹義視角來講,“雙師型”教師有雙重職業身份,即中級教師或者中級以上教師在本職稱的基礎上還具備另一個中級或者中級以上的職稱,像講師+會計師,教授+高級會計師,而且,“雙師型”教師有雙重能力與雙證,不僅具備專業課程教學能力,而且兼備會計職業道德踐行能力以及《會計法》應用能力,在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同時獲取了另一個中級或者高級證書,像中級會計證或者高級會計證。其次,高校應明確“雙師型”教師選拔標準。從微觀視角來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是以校內教師與合作企業內部培訓師為主體,校內教師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模式,促進理論與專業實踐教學一體化,輔助學生做好會計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實踐能力、職業道德素養和法制意識。合作企業內部培訓師則需要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強化職業教師教學能力,在為學生開展專業培訓的過程中,以職業語言和學生熟悉的案例故事詮釋專業培訓內容,運用職場經驗、規則、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案例和成果進行知識傳遞和共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職業實訓,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此外,將企業內部會計培訓師作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也是對企業員工個人成就的一種有效激勵,為員工的職業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使企業員工轉變為會計專業培訓師,然后,不斷提升自我,積極考取教師資格證書,同步增強專業培訓能力和職業教學能力。與此同時,高校也可以通過合作培訓將本校會計專業教師培養成高素質培訓師,轉變為“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開展專業培訓工作的能力,而且具有職業教師教學技能,實現雙證書與雙能力的融合。因而,高校與合作企業應大力提倡和促進內部優秀教師、優秀員工、優秀干部擔任“雙師型”教師,做好“雙師型”教師的選拔工作,明確選拔對象、選拔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選拔制度。就目前而言,“雙師型”教師的選拔對象以學校優秀教師、企業優秀培訓師(或者優秀會計人員)和雙方的優秀干部為主。在界定選拔范圍的過程中,應該從教師與企業培訓師(或者優秀會計人員)的入職時間、學歷、道德品質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客觀評估。對于高校會計專業教師來講,他們獲取“雙師型”教師培訓資格的標準是至少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工作期間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濃厚的工作興趣與熱情,具備積極上進的心態,專業知識功底扎實,性格沉穩,善于溝通,有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熱衷于實踐,身體健康,樂觀自信。對于合作企業培訓師來講,應根據他們的入職時間、職業道德素養和工作能力進行劃分與界定。
綜上所述,全面做好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職場素養,教師應注意設置完善的教學體系,發揮《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課程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在會計實踐活動中認知恪守職業道德準則和法律底線的重要性,綜合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情感、堅定的道德意識與法律觀念。高校應注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