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進行體驗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改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學習成為學生自主進行的活動,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包裝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TB4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82-02
一、引言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在不斷調整,作為現代教育最重要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打破講授理論為主的傳統教學,構建以“教”轉向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營造輕松、積極的教學氛圍,是對教育理念的創新,是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展示,是激勵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設計實踐有效途徑,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培養出具備較強實踐能力,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從《包裝設計》課程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講《包裝設計》課程前期以理論講授為主,包括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課題相關背景等,通過分層次、分階段、由淺入深的知識點進行實踐訓練,強化學生課程設計練習,促使學生以設計的眼光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的思維方式。但很多學生對包裝設計積累、生活經驗不夠,對其知識內涵、結構關系、材質細化等知識概念模糊和使用體驗不足,對課程作業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尤其缺乏對包裝概念設計、元素提取、材質結構、創新設計以及對現有包裝分析等實踐和能力要求高、設計深入的問題,學生不能全面通盤的綜合考慮,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分析和前瞻,從而導致設計作品缺乏實用性和市場性,做很多的無用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創新性。
因此,需要在教學中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去彌補這些知識點的缺失,加強對《包裝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引入體驗式教學,使學生對包裝的使用、功能及其細節設計有明確的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能更好地理解包裝的設計意圖和設計功能性,輕松的掌握包裝設計知識、領悟其設計技巧,能更好、更快、更穩設計出好作品,從而能進入社會、市場、自己的職業角色。
三、體驗式教學在《包裝設計》過程中的運用
《包裝設計》課程中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呈現或再現實際的、真實的情境體驗,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提升設計綜合素質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新興教學方式,達到知識結構體系的延伸。
(一)介入真實項目的體驗式課題
根據體驗式教學的模式,結合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及特點,在引入企業的實際項目進入課堂,進行課程的體驗式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圍繞該項目的設計需求進行體驗式學習。按照設計流程先對該企業及其所處行業背景進行實際的調研采集和分析,然后確定設計定位、理念和關鍵詞的提取;其次,在體驗式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企業相關包裝設計的需求;鼓勵以同學分工協作的團隊方式進行項目設計,其間采用PPT提案、客戶交流等形式使學生親身體驗實際的客戶執行過程,并通過企業參與和討論獲得最終的設計作品呈現。
(二)營造情境體驗式課堂
在《包裝設計》課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作為整個教學的引導者,將在體驗式教學中負責對體驗式課堂情境的營造。如在課程開始就邀請企業負責人參與課堂教學,與學生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使學生能夠非常直觀明確企業需要的設計要求。
在調研、分析和項目設計執行初期階段,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提案模擬化的情境,組織學生分別進行“角色扮演”。以設計者角色進行PPT項目體驗分享,從自己設計調研、設計定位、表現形式、結構處理等角度,進行設計適度性、人性化、個性化和創新性介紹;同時,組織學生以企業客戶的角色,對相互間的設計進行討論、評價與交流。通過換位思考,掌握和疏導客戶對包裝設計的要求,并開展班級討論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同時在方案中期和后期階段,邀請實際項目企業負責人進入課堂,學生將自己的設計提案詳實的進行闡述和論證,通過競爭方式確定方案被企業評估和采用。通過這種體驗式課程營造,使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感受到一個設計項目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多個環節的努力,從而達到多贏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際動手的設計能力,正在贏得市場檢驗。
(三)逐層遞進的體驗式教學過程
體驗式《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方式介入設計正規流程,奠定了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體驗正規的設計程序和情境中,對投標、調研、定位、設計、提案和效果等各環節不斷反思以及體驗方案創作,增強自身感悟,真正了解和掌握企業的需求,并對包裝設計流程、設計方法的切身感悟,體驗到真實市場檢驗。該過程通過項目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和評估問題等完全融入包裝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呈現層層遞進的發散的方式,學生在各階段環節中經歷了體驗,使該課程能夠呈現全面的、立體的、持續的認知和體驗過程,達到積累相關設計的工作經驗。
(四)教學效果分析
《包裝設計》體驗式教學主要以一個自然班級為對象,以2-4名同學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的團隊合作方式進行調研,并要求在調研報告完成后,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進行方案梳理、定位和設計。通過整體體驗式教學的貫通,從教學互動性、學習積極性、設計融合性、理論與實踐結合性、效果綜合性等方面比較,都顯示出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好,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式交流明顯增強和直觀,因此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需求。在分享、交流、討論、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更愿意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和總結,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
如在設計統籌性方面,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于包裝設計的全面性和細節性上缺乏深入的理解與思考;而當實施體驗式教學后,學生的“角色扮演”的換位思考,促使學生更深的明確、理解設計任務與要求,明確了自己設計的目的性,增強設計的整合性意識,實現了思維和實踐的結合;另外,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理論知識不理解和掌握的情況下,容易將理論與實踐分離,不能很好地實現理論指導實踐。
在依次從企業參與一角色體驗,任務布置一進入情景體驗一分享體驗、研討問題一任務實施、教師輔導一分組匯報、成果展示一小組互評,企業和教師總評一評估體驗等教學模式實施,使理論融于實踐,有助于解決目前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欠缺設計視野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包裝行業專業突破,不斷完善,揚長避短。
四、結語
《包裝設計》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能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充分發揮實踐教學最直接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輕松掌握包裝設計知識、領悟包裝設計技巧、了解包裝設計市場,使學生從課堂到實戰無縫鏈接,能更好、更快、更穩的掌握專業技能。這是對設計類專業創意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等進行的全面創新,形成設計學科的優勢專業課程,得到學校和社會認同,更利于學生就業、擇業和創業。
基金項目:重慶交通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1 603032。
參考文獻:
[1]楊四耕.體驗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梁玲琳.產品設計課程體驗式教學初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孫瑜.體驗式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培訓中的運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4]楊仁敏,李魏.CI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段嶸,企業形象設計課程體驗式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趙青青(1975-),女,四川雙流人,重慶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