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梅 吳邦昆 金玲



摘? ? 要: 智慧校園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法,從學習驅動力、學習執行力、學習資源獲取力、學習交互力、反思評價力、問題解決與創新力六個維度對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高職學生的整體深度學習并不理想,學習驅動力尚可,但學習執行力低下,學習資源獲取力有限,學習交互力欠缺,反思評價力不足,問題解決與創新力偏弱。后續將探討通過多種途徑提高高職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 深度學習? ? ?高職學生? ? 智慧校園
一、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工作方式越來越科學智能化,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對常規技能員工的需求下降,對具備諸如復雜思維和溝通能力的人才需求猛增[1]。然而新一代的一些高職學生入學起點較低,缺乏審辨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不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學習基本處于淺層狀態,對未來發展尤為不利。深度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核心能力。“深度學習”這一學術概念最初源自美國,1976年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通過長期實驗研究后,首次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2],并借助實驗推進了深度學習的研究,此后深度學習在教育領域中受到了廣泛關注。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基于反思的學習,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認知需求,采用多種學習策略,建構個人知識體系,并有效遷移應用到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3]。深度學習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概念,目的是發展高階思維能力,進行有意義的學習[4]。
隨著高校的蓬勃發展,數字校園的逐步升級,智慧校園應運而生。雖然校園越來越智能化,但是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未得到實質性提高,甚至由于對新技術和新工具的誤用,一些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淺層化,一些學生甚至處于“零學習”狀態。如何促進高職學生深度學習和培養高職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方向,也是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一項挑戰性任務。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項目組成員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參照王全亮、劉紅晶的調查問卷,在訪談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深度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按照相關原則和標準編制“高職學生深度學習調查問卷表”。調查問卷有6個維度,分別為學習驅動力、學習執行力、學習資源獲取力、學習交互力、反思評價力和問題解決與創新力等,共20個子項問題。
(二)調查問卷的量表
本次調查問卷量表采用Likert式5點量表法,該量表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ikert改進而成的[5],在社會調查和心理測試等領域經常應用。Likert式量表中每個題目均給出5種備選答案: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并用數字5、4、3、2、1分別表示對應答案記分,此得分可以有效區分被調查者的態度積極程度強弱。
(三)研究對象
近年來,盡管有學者對學生深度學習進行研究,但是由于時間、地域和技術的原因,對安徽省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的研究稀少。這里選擇安徽省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測試,其中男生155人,女生226人,涉及專業有護理、影像、康復、旅游管理、會計、市場營銷、機電一體化、城市軌道運營、計算機網絡及物流等專業,覆蓋面較廣。
(四)研究方法與過程
問卷調查以安徽省高職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于2018年10月22日至2018年10月28日對學生發放紙質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1份,有效回收率為95.25%。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輔助學生座談會、深度訪談法及校內外觀察法進行研究。
三、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現狀調查實證分析
為了了解智慧校園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現狀,本研究從學習驅動力、學習執行力、學習資源獲取力、學習交互力、反思評價力、問題解決與創新力等6個維度20個子項進行描述統計分析,描述統計包括各個方面的極小值、極大值和均值[6]。現將調查問卷的數據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與整理,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統計結果可知,智慧校園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現狀的各個維度測量指標的均值在3.3706—3.9305之間,都在3.5數值左右,說明離散程度較低,均值相對比較集中,都介于比較符合與一般之間,屬于不確定描述,可見高職學生深度學習程度并不理想,深度學習的行為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學習驅動力維度的分析
學習驅動力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頭腦里的反映,具體表現為學習意向、愿望和興趣等[7],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分為內驅力和外驅力。內驅力是學生修養和素質發展和完善的內在需求,外驅力是國家政策、學校制度和教師水平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對學生的驅動力。通過SPSS軟件對學習驅動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統計結果可知,子項1得分較高,子項2得分不高,表明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的深度學習具備正確的學習驅動力,但仍有部分學生是為學習而學習,學習動機不純,部分學生迫于外界壓力而學習,學習沒有愉悅感,認為學習是一項困難的任務。
(二)學習執行力維度的分析
學習執行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安排和實施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8]。通過SPSS軟件對學習執行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統計結果可知,高職學生的深度學習執行力度低下,子項3得分只有3.1916,其他子項得分也不高。根據數據列表、學生座談會和深度訪談得知,只有一些學生課前會針對課上老師要講的內容做大量的學習準備,一至兩成的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老師講課,積極加入課堂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后會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花較多時間拓展學習,堅持解決復雜問題。同時在學習時喜歡將零散的知識聚集起來,進行歸納整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新的內容。接近半數學生課前幾乎不預習,甚至不做任何準備,有四成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對課堂討論感到茫然。一些學生上課甚至不帶書本和紙筆。雖然課后大多數學生通過各種方法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但僅此而已,拓展學習低下。
(三)學習資源獲取力維度的分析
學習資源是深度學習的基本保障,學習資源的獲取主要來自圖書、論文、課件及視頻資料等。隨著教育智慧化,各類信息爆炸性增長,學生獲取資源便利,但同時帶來信息迷航與過載,阻礙學生精確獲取學習資源[9]。通過SPSS軟件對學習資源獲取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統計結果可知,學生的學習資源獲取力比較有限。子項7的均值為3.5144,不到兩成學生經常通過搜索引擎尋找想要的信息,觀看和下載學習視頻、音頻及文檔文件,及時記錄有疑惑的問題;將近三成學生經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傳授的內容,有選擇地接受老師講授的觀點,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獲取信息,且對于網絡上的資源,會判斷哪些信息對自己有價值。一些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獲取信息,并下載相關的學習視頻、音頻及文檔文件,但學習不持續,執行力較弱。有的學生在眾多網絡資源中無從判斷哪些信息對自己有價值,導致低效學習,甚至無效學習。
(四)學習交互力維度的分析
學習交流互動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措施。在傳統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學習交流互動非常有限,局限于課堂教學,而在智慧校園中,這種交流互動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課外更活躍。通過網絡技術,達成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多環境、多渠道,使交流互動變得更廣泛、有效。通過SPSS軟件對學習交互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統計結果可知,子項10得分較高,子項12得分很低,發現部分高職學生遇到困難時,會及時主動解決問題或尋求幫助解決問題,即使別人遇到問題,也會積極給予幫助,但只有一成學生經常利用微信群、QQ群等APP交流工具和老師、輔導員及同學探討與學習有關的問題[10],僅有極個別學生課外經常與老師面對面地討論學習中的問題,不到一成學生經常與同學探討學習心得,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學習資源;將近兩成學生經常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可見,高職學生的學習交互力相當欠缺。雖然遇到困難時,學生會尋求幫助,但與老師面對面地討論學習中問題的少之又少,不善于與他人分享學習資源和學習心得。
(五)反思評價力維度的分析
反思評價是指個體對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覺,反思評價對深度學習起著調節、促進作用。通過SPSS軟件對反思評價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統計結果,發現有兩至三成學生能夠積極聽取和接受他人的建設性意見,并且給他人提供合理的反饋,只有一成學生課后經常反思,與同學互評,互相指出對方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并進行改進[11]。超過半數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過程和結果等很少進行反思和評價,可見高職學生的反思評價力不足,不利于深度學習。
(六)問題解決與創新力維度的分析
深度學習的最高進階是問題解決和創新力發展。通過SPSS軟件對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力維度相關的子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統計結果可知,只有一至兩成高職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喜歡創新,并完成一些挑戰性的任務。高達半數學生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困難,超過五成學生害怕創新,害怕完成挑戰性的任務,不到一成學生學習時經常探究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喜歡尋找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可見高職學生的問題解決與創新力整體偏弱。
四、結論與思考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結果可知,高職學生整體表現出來的深度學習程度并不理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尚可,但執行力低下,學習資源獲取力有限,學習交互力欠缺,反思評價力不強,問題解決與創新力偏弱。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將是課題后續研究的重點問題,大體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是強化高職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主要途徑有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指引學習導向、破除學習困境和緩解學習壓力[12]等。二是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執行力,首先要嚴格執行學校規章制度和班級規定,其次要營造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室風,再次加強學生的自我修煉,毅力、耐力、恒力養成尤為重要。三是優化高職學生的學習資源獲取力,通過講座、培訓、主題班會等方式指導學生如何從圖書館、網絡學習平臺及各種學習APP等路徑獲取有效的學習資源。四是發展高職學生的交流互動能力,通過課堂分組學習、課外小組解決問題、微信群QQ群學習討論、社團互幫互助等活動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共享資源,共同解決問題。五是培養高職學生的反思評價力,智慧校園中的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13]、智慧餐廳、智慧宿舍及智慧運動場會及時、動態地提供學生的各種學習、生活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應及時給予評價,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六是在各學科中深入開展基于項目和挑戰的學習[14]、探究式學習、任務驅動式學習、合作學習、仿真學習及反思性學習等,促進高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力發展,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祝智庭,彭紅超.深度學習: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中國教育學刊,2017(5):36-45.
[2]趙婉莉,張學新.對分課堂:促進深度學習的本土新型教學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47-49.
[3]吳秀娟,張浩.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實驗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4):67-74.
[4]喻衍紅.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大學生深度學習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5][6]王全亮.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深度學習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7]玄王偉.基于微課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8]馬輝.大學生學業拖延、學習執行力狀況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9]耿楠,陳明選.網絡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1):1-6.
[10][11]劉紅晶.SPOC助學群組促進學員深度學習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12]王嵐清.基于結構方程的高等教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13]李慧方.教師智慧學習的交互式平臺建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14]季瑞芳.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解析——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基于挑戰的學習[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