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搏
(吉林動畫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應用型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逐漸成為各高校人才培養范式轉型的重要選擇。其中,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靈活的辦學特色,不斷探索實踐教學的創新應用方法,但由于管理類學科理論性強、實踐性較弱的專業特點,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也體現出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建設現狀,發掘適宜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具有多方面的建設意義。
立足于管理類專業學科特點,放眼全球筆者發現,國外高等院校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民辦高校,而在管理類專業發展實踐教學建設的歷史已長達一個多世紀。由于其中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在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培養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而對比國內高校來看,長期以來,國內管理類專業長期貫徹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有關實踐教學方面的踐行在改革開放中期才開始實行,后期隨著沙盤模擬、案例分析、商業路演等實踐內容的加入,實踐教學模式逐漸豐富。
但通過調查統計發現,目前國內開設管理類專業的民辦高等院校理論課程的比重仍遠大于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較為單一,雖開設了如企業沙盤經營模擬、市場營銷調研實訓模擬等專業實訓課程,但仍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進行虛擬案例的演示操作。而有關實訓室的建設,引進了經管類實訓軟件輔助學生的基礎理論教學環節,除此之外實訓室的整體利用率較低??傮w而言,目前國內民辦高校已普遍具有強化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建設的發展理念,但具體實踐形式趨于常規且市場轉化效果較差,亟待發掘具有良性運行機制的實踐教學體系機制。
根據調研發現,目前諸多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均對實踐教學內容有所涉及,但設計的形式和環節各有不同,整體看來并未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進行深度結合,并且僅是將職業導向與實踐內容進行淺層融合。如組織學生對相關部門、企業、活動現場進行參觀學習,或在寒暑假期間讓學生完成相關企業見習等等,雖能夠達到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職業認知的目的,但這些實踐環節內在邏輯聯系薄弱,并沒有與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契合,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實踐形式,綜合反映出專業發展實踐平臺建設思路不清晰、實踐平臺定位不明確的問題。
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歸根到底要與專業整體課程建設做結合,這便涉及到管理類專業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結構做全面調整,教學體系要進行深化改革。而目前根據研究發現,當前民辦高校中部分管理類專業對于實踐教學設計僅作為課程體系的一個部分,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并列作為實訓環節,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屬于割裂狀態。理論教學內容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踐教學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實踐教學的比重遠低于理論內容,且實踐形式過于單一,上機操作、外出調研、實地參觀等等形式的設計,實踐時間短、可動手操作環節少、專業技能提升弱,實踐教學并未深入課程建設之中,并未發揮實際效用。
為更好地實現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能力,各校也開始建設專門的校內實訓室或校內工作室,但由于民辦高校缺乏國家經費支持,經費投入壓力大,因此,校方所能夠投入實踐環境建設的經費有限。教學軟硬件教學設備的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的設計,弱化教學資源的轉化效果。另外,目前國內大量缺乏實踐教材,許多實踐環節的設計缺少專業教材的指導,授課教師僅能通過個人教學經驗進行內容設計,缺乏規范的教學輔導資料,教學形式和教學成果的呈現具有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展現。
目前國內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的教師資源大多為博士或碩士應屆畢業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進行教學工作,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對于行業、市場發展需要了解甚少,更多對于學生的指導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在實踐教學重,需要教師脫離原有授課方式,以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為核心教學目標,對于課程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更為靈活,而具備此種能夠針對性實踐指導能力的教師極為缺乏。
雖然前文一直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過程中,實踐教學本質更多是理論知識的現實應用,缺乏理論教學內容的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環節缺失。因此,合理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應將生澀的理論內容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通過基于人才培養的職業導向為參照依據,對高年級已經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年課程進行模塊化拆解,即圍繞核心人才培養目標或培養能力的差異,設定模塊化課程,模塊化課程體系中應包含職業所必須的理論課程,匹配相應的實踐課程,加大模塊化課程中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并對學生實踐環節進行多種考評,作為綜合成績的一個指標。通過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實現“理論+實際”、“基礎+延伸”的課程結構建設,既夯實了學生的理論基礎,同時真正通過實踐帶動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專業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不能僅靠學校的各項教學條件,更應引入行業相關資源,搭建“學產結合”的教學模式,形成“學校-企業”間的良性合作機制,具體的合作機制可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差異化設計。其中一種方式是建立企業工作室,通過企業項目的真實介入,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相關負責教師共同完成項目的實施和監管,通過真實項目的參與,學生能夠真實體會職場工作內容和工作成果呈現方式,如果企業方允許,亦可使學生完成的項目成果參與市場檢驗,經過此種方式的踐行,真正做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另一種方式是企業根據項目需求差異選取部分項目與學校進行合作,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內容,學習真實商業項目的整體運作流程和能力要求,這種方式更多為項目的合作,企業的核心作用弱于前者,且項目類型和內容選擇尤為重要。
為充分實現實踐教學效果,軟硬件教學設備的建設同樣重要。目前國內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建設專業實驗室或實訓中心的設計較多,但許多院校的實驗室或實訓中心更多僅有場地提供,相應的軟硬件建設較為缺乏。實踐平臺建設可以對整個教學環境進行調整,突出“企業”的實踐環境,另外最為重要的是相應教學軟件和教學模擬系統的引進,能夠實現對學生實踐過程的監督和實踐成果的管理。不僅如此,還需要組織專業教師根據實踐教學的相關經驗,梳理總結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教輔參考資料,為日后實踐教學提供規范指導。
再好的項目選擇,如果沒有優秀指導教師的統籌管理,依然發揮不出實踐平臺的真正實力。因此,建議民辦高校一方面建立指導教師進入企業見習進修機制,提高自有專任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引入穩定的兼職機制,鼓勵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或執行人員進入實踐平臺中參與項目指導。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科研團隊,形成“學校+企業”共同研究實踐的良性合作模式。第四,完善獎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并能夠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配合完善理論教學內容。
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在進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過程中,除了以上需要注意的問題之外,還有諸多細節工作需要進行研討和設定,如項目內容和形式的篩選、實踐環節的過程監督、實踐內容成果的評定方式、學分的設定等等??傊?,教學模式理論搭建容易,具體執行需要學校、企業、專業、教師等多方力量的共同配合,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還需要經歷不斷的調整和磨合,方能找到適宜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