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 譚建良 劉強 張學泉



[摘要]目的 探討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術的104例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2例)和治療組(5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膽囊全切除術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治療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引流及住院時間,有效減輕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使手術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膽囊炎;膽結石;膽囊部分切除術;并發癥;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 R65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1(a)-0104-04
Clinical effect of partial cholecy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olecystitis complicated with cholelithiasis
TANG Hua? ?TAN Jian-liang? ?LIU Qiang? ?ZHANG Xue-quan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in Xiangdong District of Pingx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tial cholecy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olecystitis complicated with cholelithiasis. Methods 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cholecystitis complicated with cholelithiasis who underwent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2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52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olecystectom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artial cholecystectom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time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of pain degre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time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VAS score of pain degre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 days after surger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Partial cholecystectomy for cholecystitis complicated with cholelithiasis can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Cholecystitis; Cholelithiasis; Partial cholecystectomy; Complication; Effective rate
膽囊炎屬于慢性炎癥反應類疾病的一種,主要的發病部位是膽囊,多數情況下是由于膽結石病變的刺激而最終導致發病。以往臨床上針對膽囊炎患者主要采用膽囊全切術方式進行治療[1-2]。但是由于患者膽囊三角的生理解剖結構并不明確,且膽囊萎縮程度相對較為嚴重,再加上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手術刺激的承受力相對較低,所以膽囊全切術的風險較高,遭受到重大傷害的可能性較大。膽囊部分切除術指的是將大部分膽囊保留,只對頸部、頂部、體部進行適當的切除處理[3-4]。因為只是將部分膽囊切除,所以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損傷程度可以大大減輕。該術式在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逐漸受到廣大患者及臨床醫生的青睞。本研究選取在我院接受手術的104例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術的104例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2例)和治療組(52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膽結石病史1~19個月,平均(6.3±0.5)個月;膽囊炎發病時間1~16 h,平均(4.5±0.8)h;年齡22~67歲,平均(40.6±4.1)歲。治療組中,男31例,女21例;膽結石病史1~17個月,平均(6.1±0.4)個月;膽囊炎發病時間1~18 h,平均(4.3±0.7)h;年齡21~64歲,平均(40.4±4.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膽結石病史、膽囊炎發病時間、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的病情符合膽囊炎合并膽結石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參與研究;③患者的溝通和理解能力正常;④患者的病情穩定。排除標準:①患者有手術禁忌癥;②患者有既往手術史;③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癥;④患者的病情危重。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膽囊全切除術進行治療,通過氣管插管方式實施全麻后,常規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水平控制在12~14 mmHg,在腹部穿刺取得成功后,將相應的腹腔鏡和手術操作器械置入到患者的腹腔內部,在腹腔鏡的輔助條件下,對膽囊三角實施解剖處理,自膽囊近端右前方對膽囊管位置進行確認,并實施適當的拓寬處理,確認膽囊壺腹位置與膽囊管有連續性,對膽囊管與膽囊動脈進行分離處理,使用結扎夾夾閉膽囊管近端,鈦夾夾緊膽囊管遠端,于2夾之間剪斷膽囊管,解剖出膽囊動脈后結扎夾夾閉后點凝切斷,通過電凝的方式灼燒膽囊床,完成手術操作后,對皮下組織實施全面的縫合處理。
治療組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通過氣管插管方式實施全麻后,在患者的臍下取小切口做觀察孔,右上腹部及劍突下位置做主副手術操作的切口,順利進入到腹腔后,使膽囊能夠得到充分的暴露。自膽囊底部位置將膽囊切開,確定內部結石清除干凈之后,將膽囊底部、體部、頸部前臂切除,將與肝臟緊貼的膽囊后壁保留;切除操作過程中必須保證結束后能夠順利的進行對攏縫合;采用電刀對膽囊黏膜進行全面的騷刮,隨后采用石碳酸與酒精對黏膜組織進行進一步的破壞;在探針指引下對膽囊管實施縫扎處理,但不能夠對膽總管造成損傷;膽囊口要實施持續縫合處理,在小網膜孔的位置放置適當的引流管。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
①手術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包括:顯效,是指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狀徹底或基本消失,術后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有效,是指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狀明顯減輕,術后沒有并發癥,或出現程度輕微并發癥;無效,是指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狀沒有減輕,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5-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③術后并發癥,主要是指切口感染。④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VAS評分,最高分為10分。0分表示無痛,分數越高,則證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發生3例切口感染,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9例切口感染。治療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8%(3/52),低于對照組的17.3%(9/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VAS評分的比較
術后當天,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 d的疼痛程度VAS評分均低于術后當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治療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惡心、嘔吐是膽囊炎患者在發病后出現的最為突出的一種臨床癥狀表現,在進食過于油膩的食物或飽飯后,右上腹部位置還會出現突發性的疼痛,疼痛感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達到后肩部的位置[8-9]。當腹痛程度逐漸加重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發熱、寒戰等異常情況。目前臨床對膽結石的膽囊炎進行治療的方式主要是手術治療,即以往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膽囊全部切除術,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對該類手術的承受力低,膽囊發生萎縮的可能性較大,而且該項手術的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多,在手術結束后住院治療的時間偏長,因此該手術所存在的風險程度相對較高[10-12]。此外,膽囊三角區跟右肝管、膽總管等一些部位的情況具有一定的關聯,當慢性炎癥反應出現的時候,生理解剖結構變異的可能性較大,而在此時對患者實施膽囊全切術,就會對相關的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為了使這一難題能夠得到解決,臨床近年來提出膽囊部分切除術。膽囊部分切除術具體指的是,只對膽囊頂部、底部、體部進行適當的切除,而大部分膽囊能夠得以保留[13-14]。膽囊部分切除術是可以將部分膽囊保留的,所以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的程度明顯降低。但手術之前,務必對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難題進行評估,再根據患者表現,結合B超、CT等檢查來結果,選擇治療方式[15]。
本研究中,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治療組患者,其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4%,高于采用常規膽囊全切除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67.3%),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僅出現3例并發癥,少于對照組的9例,治療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治療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提示,膽囊部分切除術在治療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性和安全性。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以將該術式作為對膽囊炎合并膽結石進行治療的常規方法應用,使更多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使其轉歸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采用膽囊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引流及住院時間,有效減輕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使手術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 12(6):117-119.
[2]汪海,王懷志,魏從光,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十二指腸鏡下乳頭切開術治療膽結石合并膽總管末端狹窄或細小膽總管結石效果觀察[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5,13(8):68-69.
[3]李華麗,梁雪,魏偉,等.開腹取石保膽術與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的臨床效果分析與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73-75.
[4]趙國平,胡建平,王吉榮,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86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8,34(3):517-520.
[5]吳志強,王衛東,劉清波.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7, 33(13):2173-2175.
[6]倪明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的效果觀察[J].醫療裝備,2016,29(24):117-118.
[7]汪小萬,趙中偉,崔杰,等.腹腔鏡和膽道鏡雙鏡聯合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觀察[J].肝膽外科雜志,2014,22(4):280-282.
[8]潘步建,徐邁宇,陳峰,等.腹腔鏡下經膽囊管纖維膽道鏡取石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6):485-486.
[9]矯智國.膽囊部分切除術與全切術治療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的效果對比[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1):5,7.
[10]李小河.膽囊部分切除術治療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的臨床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6):27-28.
[11]吳森.膽囊部分切除術治療膽囊炎合并膽結石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3):33-35.
[12]楊貴江,胡曉芳.對比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1):75-76.
[13]許偉剛.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J].吉林醫學,2015,36(16):3545-3546.
[14]李士濤,王利榮,劉二平,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對照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4):543-545.
[15]徐福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36-38.
(收稿日期:2019-04-08? 本文編輯:孟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