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芭蕾起源于意大利,繁榮于法國、興盛于俄國后走向世界,在經過400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非常嚴格的程式化語音和獨特的審美規范。在人們更樂于帶著西方古典主義的審美去欣賞芭蕾的當下,要想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植入芭蕾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現代芭蕾舞劇在“中國化”探索上,將古典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融合進行新嘗試,開啟了中國獨特的芭蕾舞劇風格,為中國芭蕾走進世界贏得了國際聲望,對世界藝壇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化;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J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9005-5392(2099)27-0084-02
一、引言
今年的2月13日晚,中央芭蕾舞團表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歌劇院上演,東西方特色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副總裁亞當斯說:“早在2005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曾登陸華盛頓,此次該劇重新歸來,票房反應非常好,觀眾來到現場,想看的就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和設計”。可以說,是鮮明的中國化使這部芭蕾作品在美國乃至世界深受歡迎。
二、“拿來主義”的為我所用原則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繁榮于法國、興盛于俄國后走向世界,在經過40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非常嚴格的程式化語音和獨特的審美規范。中國芭蕾舞的建設自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于1958年上演第一部芭蕾舞劇《天鵝湖》后,在1964年和1965年分別成功創編并上演了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這一紅一白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將“拿來主義”進行“中國化”改造,使芭蕾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和人文政治背景得以生存。進入新時期后,中國芭蕾不再單一吸收俄國芭蕾流派,而是把眼光放收于世界。自80年代開始,中國邀請了眾多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大師和編導到中央芭蕾舞團指導和排演了不同風格的芭蕾舞作品,把中國芭蕾帶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正是在這個特殊的發展時期中,在探索古典與現代、民族與世界進行融合下的新嘗試,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中國審美、中國智慧,開啟了中國芭蕾獨特的舞劇風格,為中國芭蕾走進世界贏得了國際聲望,使《大紅燈籠高高掛》成為了新時期中國芭蕾與世界接軌的標志。
三、中國元素的精心取舍
中國元素是當今世界備受關注的一個焦點,自去年DG辱華事件到今年初的Zara事件,無不充斥著中國元素使用中的各種爭議。從薩頂頂的歌曲《左手指月》在Youtube上成功到gucci中國十二生肖“春節特供”,都可以看到世界對中國元素的理解存在片面、刻板的層面。一方面他們崇拜“神秘的東方元素”;另一方面他們在理解和使用上容易走向極端,這也是我們自身在文化藝術輸出上存在的問題。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前提下,讓其美感和藝術性能被國際接納,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可謂進行了顛覆性的嘗試與探索。
(一)服飾上
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第一次使用旗袍作為女演員的舞臺服裝。為了配合演員的動作表演,設計師在中國古典旗袍的原型上進行了特殊處理,開衩設計比一般的旗袍要高,而且在前后部進行斜開衩,方便演員展開肢體,在門襟設計上采用S型曲線造型,更加強調女性曲線的柔美,以獲得華麗而戲劇化的舞臺服飾效果。服裝色調上選用紅、黃、綠作為三位女主角衣服的主色調,經過特殊處理的旗袍芭蕾舞服裝,既能表現太太的身份及其嫵媚的風韻,又能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之具有濃郁的中國味。
(二)道具上
道具在舞蹈中的運用和作用不僅加強了舞蹈演員肢體的功能性延展,還對人物關系塑造和舞臺藝術表現力有著更深層次的拓展。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燈籠是一個顯著的中國元素和視覺符號。大紅燈籠圍繞著男、女主角的命運不斷展開,也將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融入舞蹈藝術的審美之中。“燈籠”不單純是作品中頗有造型感的視覺元素,更確切地說它已經成了一種意象性的符號。序幕中,整個舞臺上游走著許多大紅燈籠,相互交錯后又變換為圓形游走,此時音樂是一個女人在吟唱戲曲,加上若干個行走的大紅燈籠,將整個故事的背景氛圍在舞劇的開場表現得十分到位。
另外,舞劇中的扇子、鞭子、轎子、手絹等道具的運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人物情緒的表現以及人物悲慘命運的暗示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劇情的推動和發展、人物之間的矛盾體現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具是整出舞劇中不可缺失的輔助手段。
(三)京劇藝術
京劇也是這部舞劇中非常顯著的一大元素,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在吸收融合中國古典詩詞、書法、音樂和舞蹈等傳統藝術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在視覺上典型的東方民族文化奇觀。
在舞劇中京劇的服裝、道具、唱段都帶有極其濃郁的民族韻味,舞劇直接把京劇的戲臺搬上芭蕾舞臺,首次在芭蕾舞演出中采用了京劇演員表演堂會的戲,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戲中戲效果。在三太太與武生幽會的表演舞段上,將唱戲的前臺轉變成為后臺,又將兩人幽會的后臺轉變成了前臺,在舞臺的時空分割與轉換上進行了大膽嘗試,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使得京劇與芭蕾可以同時完美合理的展現在同一舞臺上,這是傳統的西方古典芭蕾無法實現的。這種在芭蕾語言表達上進行的大膽嘗試與突破,讓世界觀眾陶醉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氛圍中毫不突兀地看到人物命運的層疊起伏,并且深深地被中國文化所折服,也為芭蕾的“中國化”開創了新風格。
(四)麻將與太極文化
將麻將文化與太極文化糅合一體的“麻將舞”是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首創,麻將場上的賭運和太極的陰陽文化在舞劇中悄然而至,人物命運的轉折和激烈的心理斗爭都在這段特殊的“麻將舞”中巧妙地呈現出來。一方面“麻將舞”從側面交代了上世紀30年代富足家庭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把麻將桌變成為四位主角勾心斗角的場所,運用太極黑白兩色的服飾配合太極動作加上算珠音樂的遞進效果,生動地展現了四個主人公之間相互猜忌和鉗制的情緒,在群舞的配合下將人物的心理扭曲、大宅門里的飛短流長及麻將桌上的暗流涌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自2001年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演以來,十幾年間,這段顯得“格格不入”的“麻將舞”在芭蕾審美的評判下招來了各方褒貶。
四、音樂上的異曲同工
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音樂是在西方芭蕾與東方戲曲的交叉對抗、解構組合中尋求平衡,是中國民族音樂與現代芭蕾音樂的有機整合。該劇作曲家陳其鋼曾說:“這部作品40%來自西洋現代手法,50%取材于中國的戲曲和民間音樂,10%屬于兩者之間的黏合劑。”在音樂形式上,舞劇采用西方交響樂隊的形式,加上京劇女聲、二胡、京胡、笛子、管子、柳琴、嗩吶等為舞劇組成了一個恢弘的“混合式”、“中西合璧”的樂隊。為配合劇情的需要,樂隊還給每位隊員增加了一個算盤作為演奏工具,在“麻將舞”中45把算盤不僅起到了“象聲”作用,還為展現人物性格、內心活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表現空間。這一“混合式”樂隊集京劇、民歌、民間打擊樂、民間曲調和現代音樂為一體,創造出了既有中國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風格又飽含現代西洋文化的芭蕾藝術的音樂形式。
另外,劇中還大量運用了各種效果聲,借以制造特殊氣氛和烘托故事情境,這些豐富的藝術效果聲元素的穿插,令舞劇的音樂引人入勝,美不勝收。
五、結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且充斥著西方文化影響的今天,芭蕾舞原有的藝術形式早已深入人心,人們更樂于帶著西方古典主義的審美去欣賞芭蕾。因此,要想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現代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在立足民族舞劇創作的基礎上,對劇情的創作思路、表現方式、藝術手法等都進行了大膽嘗試,《大紅燈籠高高掛》在“中國化”的新探索上為我們確立了中國芭蕾舞發展的新方向,開啟了中國獨特的舞劇風格,對世界藝壇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