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劉圓圓
摘要:鞍山民俗文化因其獨特而極富特色的文化意蘊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缺乏深刻的研究與有效保護,使文化在傳承和發展方面較為薄弱。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中,網絡成為民俗文化發展的高效手段,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文化傳承發展。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并在數據收集后提出可行方案。
關鍵詞:鞍山地區;民俗文化;互聯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45-O2
一、民俗文化與互聯網
民俗文化“起源于基層民眾,是自我創造和自發的,直接反映了民眾的生活與各種經驗”①在這個時代,民俗文化是意義重大的文化載體。是培養人民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有力手段。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即地域民俗文化,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俗、歌舞文化、神話信仰及其他方面。鞍山民俗文化體現了鞍山人民對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自然變換的敬仰與崇拜之情,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人文情懷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與此同時,當今時代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的必需品,于社會方面,它影響政治經濟等方面;于日常生活,它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網絡涉及人們學習、工作、娛樂等眾多方面,所以將其作為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優勢突出。互聯網在文化傳播領域以方便、快速、交互性強的特點而突出。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早已融入到社會各行各業。傳統行業的產品、業務和模式被不斷沖擊改造。網絡傳播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打造出新的民俗文化形態,亦為民俗文化傳承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和多維路徑。②網絡為人們了解民俗文化打開了新的窗口,目前有如“中國民俗網”“中國民間藝術”“中國民藝”等網站進行民間藝術文化傳播,促進學術的交流。
二、鞍山民俗文化概述及發展現狀
(一)鞍山民俗文化概述
在地域語言方面,鞍山地區的以方言為特色的二人轉非常富有魅力。東北二人轉已經有270年的歷史③,于2006年6月被收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在宗教信仰方面,鞍山地區以薩滿教信仰為代表。薩滿教是東北地區一種影響深遠的民間土著宗教,它影響了鞍山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當地人民意識形態④。特別是對于鞍山婚葬、祭拜以及節日習俗的影響。薩滿教雖有很強的迷信色彩,比如:跳大神,迎狐仙,表現出落后愚昧的一面,但其作為信仰卻激勵了鞍山人民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薩滿教歷史久遠的文化積淀和鞍山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
(二)發展現狀
1.文化傳播較為薄弱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淚動第四條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但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在承載著民俗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上越來越敷衍,其涵蓋的文化意蘊也模糊不清;鞍山地區的民俗文化無系統性整理,資料零碎不完整,缺乏更新與記錄;相關方面的宣傳與傳播被忽視;民俗文化在農村地區相對完整,而在城市地區因為文化的迅速更替傳承情況較差。
2.文化傳播手段單一
民俗文化的傳播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種:
(1)家族傳承。“家族性傳承主要是指在具有血緣關系的家族內部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的傳承方式。”⑤作為最原始的文化傳承機制它的影響甚微。比如在鞍山地區一些具有較強技藝性的民俗文化事項,如繪畫、剪紙等手藝,以家族內部進行文化傳播的方式為主。但這種小范圍的傳播手段阻礙了民俗文化的廣泛傳播。現在并不適于大范圍的文化傳播。
(2)行業性傳承。“行業性傳承主要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行業內,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的一種機制,師徒制是主要表現形式。”⑥目前傳統行業所受沖擊較大,互聯網時代新興產業影響了行業性傳播的傳統模式。因為義務教育體制,從小拜師學藝的人員極少,傳統民俗文化在師徒之間的傳授難以帶來大范圍的影響。這也是傳統師徒傳道授業式微的原因之一。
(3)社會性傳承。“社會性傳承主要是指通過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者是學校,面向社會招收學員,對專業知識進行系統性的介紹,對技能技術進行系統性的傳授,從而實現對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⑦以帶有培訓性質的學校和機構為主,以文藝匯演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目前較為大眾的文化傳播方式即社會性傳承。社會性傳承在一定時間之后若不加以創新則會使群眾產生厭倦感。
3.文化缺乏創新,無成熟體系
農村地區殘存封建迷信的陋習,急需一個成熟的傳承體系。缺乏有市場影響力的民俗品牌。傳統的鞍山民俗文化缺乏創新點。在民俗文化傳承中保持文化的本質,再加以創造革新,達到保護、傳承和創新的統一,成熟完善的文化傳承體系必不可少。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目前是一處短板。
三、網絡傳播民俗文化的優勢
(一)網絡異于傳統紙媒,它具有高效快速、范圍廣泛的特點
網絡突破了曾經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更為便捷,它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多向流動。文化的高效交流碰撞為新文化的產生打好了基礎,不適應時代的文化逐漸被淘汰,產生的新文化逐漸站上了歷史舞臺
(二)網絡有利于人們對民間藝術的感知,便于人們快捷感受到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
在網絡平臺上,民俗文化可以多種形式混合在一起使用,創造出不同的表達形式,網絡L的文化傳播打破了紙質媒體及存儲空間的限制,實現了文化生產的思維方式變革。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結合,人們用手指點擊滑動,便可以獲取眾多文化信息。
(三)網絡有利于催生出突破傳統的民俗文化
網絡媒體的便捷性、娛樂性和低進入口門檻使全民參與文化生產活動成為可能,民俗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甚至是推廣者越來越大眾化⑧。不同文化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碰撞融合,求同存異,創造出嶄新的文化大環境。網絡正如催化劑,在傳統的民俗文化中催生出新的文化。
四、鞍山民俗文化網絡傳播的策略
(一)加強鞍山標志性文化的網絡宣傳和推廣
確定鞍山地區的標志性文化。尋找鞍山民俗文化中具有深意的文化意向,這種標志可以體現出鞍山人民生存發展的能力,以及和外部世界相聯系交往的經歷。因而成為鞍山人民自我認同,并展示于外人的意象,這就是“標志性文化”⑨。基于互聯網數據大,為增強鞍山民俗文化在網絡上的傳播力度,給予觀者深刻的視覺沖擊力,確定鞍山的標志性民俗文化,把鞍山民俗文化的亮點進行宣傳和推廣。同時,對觀眾的反饋信息進行收集,不斷的調整、改善、反饋,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二)以“民俗文化結合媒體技術”的形式傳播新型互聯網文化產品
民俗文化和媒體技術結合必不可少,傳統的單調文字敘述使人興趣匱乏。“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標志性文化產品即視頻發展前景很好,將民俗文化結合進視頻再進行網絡傳播。比如經典的東北二人轉,通過影視創作如小品、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視頻的形式進行了更大范圍的傳播。以鞍山民俗作為主題進行創作,挖掘其時代內涵,使它的文化價值被認可。效仿二人轉對鞍山地區傳統民俗文化例如剪紙文化、岫巖大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進行宣傳,還可以加入現代先進的視頻效果,插畫,文字等提高文化傳播的質量和內涵,增強鞍山民俗文化的感染力。
除視頻這種媒體手段,近些年興起的VR技術和用戶的實時實地體驗的技術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新思路,將情感、嗅覺、視覺、聽覺、觸覺融于鞍山民俗文化體驗,提升鞍山民俗文化的客觀性及文化魅力。
(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鞍山民俗數字文化產品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眾多傳統節日與網絡結合,比如端午節,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在網絡上獲取端午傳統的文化資訊,在相關的網絡游戲上虛擬體驗包粽子等文化活動的樂趣。春節時,一些網絡程序所展示的電子鞭炮有趣環保。由此看出,文化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的“文化和網絡結合”形式已是大勢所趨。
簡而言之,“留”住文化的根就是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此基礎上對鞍山民俗文化再進一步的發展。以網絡為載體傳播民俗文化,為其發展創造新的活力,讓民俗文化進行“生活化”的實踐。網絡時代日新月異,應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對其加以利用,挖掘出民俗文化的巨大潛力和價值,打造相關的鞍山民俗文化的數字產品,實現鞍山民俗文化的價值,回應時代的文化需求。以不同的思維打造出鞍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型平臺,擴寬文化發展的視野,為鞍山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as20192025;2019年遼寧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
注釋:
①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0).
②楊秀芝.“互聯網+”視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態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3):63
③田子馥.東北二人轉審美描述[M],長沙: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09).
④譚廣超,胡衛軍,鄭權.薩滿教對東北儀禮節日習俗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0.(11):66
⑤⑥⑦陳保霞.分析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及主要形式[J].生態環境保護,2019(01):190-191.
⑧王爽.互聯網與文化生產推廣和消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作者簡介:張喆(1998-),女,大學本科;劉圓圓(1978-),女,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