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婧
摘要:20世紀50年代楊沫創作《青春之歌》,作者通過創設林道靜形象將知識分子奮斗史展現出來,將林道靜個人思想轉變過程展現出來。作者同樣賦予林道靜鮮明的個性特點,給人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文中選擇以林道靜為切入點,分析人物形象含義及蘊含的深層次意義。
關鍵詞:形象特點;現實意義;女性角色
《青春之歌》小說出版的同年便被拍成電影,作為慶賀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片”被搬上大熒幕,受到當時青年學生的追捧并引發共鳴。作品中成功塑造林道靜這一知識女性的革命形象,并用她身上的精神感染并打動一代人。本文就此分析林道靜形象與意義。
一、《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人生境遇
林道靜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她不想和自己母親的命運一樣,立志要打破當時社會的束縛,避免自己走上和母親一樣的“萬物”的命運,在這樣背景下她開始不斷掙扎,并尋求自己的自由之路,同時也踏上了流亡道路,而圍繞著她的故事也就緩緩展開。林道靜逃離地主家庭后,選擇前往楊家村尋親,但并未找到自己的親戚,為了生存下去她開始做代課教師。學校擔任教師的這段時間中,林道靜受到校長余敬唐算計,陰謀將她嫁給當地權貴,自己反抗無效的情況下,她選擇投海自盡以保清白。
幸虧受到關注她的學生余永澤搭救,挽回性命。余永澤的關懷讓她燃氣重新活下去的勇氣,兩人共同建設愛巢,自小缺愛的林道靜特別珍惜這段感情,當得知她深愛的人僅僅把自己當做“花瓶”時,她又對愛情失望,不想就這樣生活下去,她開始尋找新的工作。直到遇到革命者盧嘉川后,受到后者言傳身教的影響,并從自身小資產階級思想中走出來。隨著事情發展,林道靜受到余永澤阻攔,造成盧嘉川被捕。經過一系列事件影響后,林道靜徹底覺得,明白只有參與抗日救亡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徹底離開自私、平庸的余永澤,全身心的參與到革命中,經過重重困難逐漸成長為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二、《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形象分析
(一)對既定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當時男權至上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任何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而林道靜的不幸在于她自出生開始就無法逃脫生母的慘死、后母的虐待,在父親破產之際,不得不被買于他人成為局長的“玩物”,后母的“搖錢樹”,成為只能依附于男人,在婚姻、家庭里尋求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是封建資本主義女性的必然歸宿。在她向命運抗爭過程中,她本可以成為余永澤的太太,享受安逸順遂的所謂的“幸福”生活,但是因為政治上的分歧,和個人信仰,她果斷放棄,開始尋找自我,想要獨立生活,想到“社會上,去做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人,做一個社會革命者。”
(二)努力追求個人人生價值
在那個封建資產階級的家庭里,林道靜就像一個無人要的小狗,處處是欺凌,沒有感受到絲毫溫暖和關愛。因此,一逃出家門,她就像逃出籠子的小鳥,來到一片自由的屬于她自己的天地。她愛讀書,特別是文藝作品,她喜歡在書中憧憬生活的美好,感悟世界的美妙,以及對愛情的憧憬。當她逃婚成功后,她所追求的就是個人的價值和對美好愛情的渴望,當余永澤的溫柔軟語打動她后,她感到幸福和滿足,認為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從而沉醉其中。但當她發現余永澤的自私與無情,僅把她當做“花瓶”“擺設”后,她的美夢開始破滅,她苦惱了、失望了,特別是當她與盧嘉川、鄭瑾、許寧等一批愛國學者接觸后,他們侃侃而談的國家大事、個人理想都是她沒聽說過的,林道靜深受這批愛國青年的感染與影響。這于余永澤所說的愛情故事和美麗藝術不同,在深刻意識到余永澤的自私自利,和自己與余永澤的區別后,林道靜意識到:不是一條路上的人,即使“伴侶”關系也無法長久生活在一起,光靠“情感”維系,幻想達到和平相處,互相尊重,各不打擾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她選擇和余永澤分手,開始追尋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
(三)接受洗禮事件連續洗禮
在剛剛逃出封建家庭管束的林道靜,就像一只剛離家出走的雛燕,只有經過暴風雨的洗禮與考驗,才能成為翱翔天際的嬌子。書中的林道靜雖然參與到革命斗爭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革命戰士,只有經歷住肉體和精神的雙重考驗,她才能真正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再次被捕時,林道靜拒絕在"自首書"上簽字,進而遭到敵人嚴刑拷打,如鐵條炮烙、灌辣椒水、壓杠子、直到昏死她也沒有屈服。在經受住肉體折磨后,她還要接受精神的考驗,即在余永澤和革命道路之間進行選擇。雖然林道靜渴望自由、獨立,但卻在現實中屢次碰壁,在與余永澤結婚后,雖然她多次提出想要獨立,想要走向社會,但僅是思想層面的,從未付諸行動,因此余永澤的阻止,導致她不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實現這些目標。直到遇到盧嘉川,她開始如饑似渴的接受革命教育,研讀革命書籍,參加進步活動。意識到只有投身于革命斗爭中,將個人命運與集體大眾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才能有出路,在經歷過思想的煉獄后,她選擇放棄余永澤,投身革命斗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
(四)成功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到了這個階段,林道靜已經成長為成熟的革命精神。這本身就是小說追求的政治價值,而林道靜獲得重新命名,表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知識分子將個人命運與社會解放聯系起來才有出路。林道靜參加革命后經歷了三次斗爭考驗。
首先是農村斗爭。當林道靜遭到第一次抓捕后,她目睹農民困苦的生活,尤其是看到自己父親曾經欺壓過的老佃戶鄭德福,了解到他悲慘遭遇后。林道靜開始感受到階級仇恨的滋味,并對地主階級及一切壓迫階級深深仇恨起來;其次是城市斗爭。林道靜與盧嘉川相識后,白天參與游行示威,晚上則出去張貼傳單并參與秘密集會,并且冒著生命危險保管與傳遞秘密信件,最后在革命者江華指導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艱苦卓絕的地下斗爭;最后是監獄斗爭。第一次被叛徒出賣后被捕,很快得到共產黨員林江的營救。但從農村回到北平后她又被二次抓捕,這次經歷敵人的嚴刑拷打與暗中刺探,實現精神層面的升華。
三、《青春之歌》林道靜形象的意義分析
在看過《青春之歌》之后,可以看出當時學生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他們有著堅貞的信念,林道靜出生在大地主家庭,但是不甘心自己的命運,不斷為自己的命運掙扎,但是卻四處碰壁,雖然她知道自己選擇的道路是艱辛的,但是卻從未放棄,這種英勇的精神時至今日都是寶貴的財富。
林道靜由彷徨、猶豫、思想脆弱、境界狹小的個人反抗逐漸變得廣闊、開朗、成熟而堅強起來。她放棄了“教授夫人”的舒適生活,唾棄國民黨達官貴人的荒淫無恥,毅然選擇了革命的光輝大道,并勇敢地走入了社會投身到民主革命運動之中,直到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都是黨的培養引導與自己不斷追求努力的結果。林的成長之路,展現了三十年代許多知識分子走過的道路。這條路映襯出一個偉大的真理——知識分子必須跟共產黨走,必須自覺改造世界觀才有出路。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要在青春年少的時候思考自己的人生,當面臨困難時,要努力改寫自己的人生,不能讓自己成為平庸的人。我們要學習革命者承受磨難與堅持理想的精神,并與自身情況結合起來,積極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磨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青春負責,實現真正的青春無悔。
參考文獻:
[1]孟慶楠.從三重人格學說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形象[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3):169-170.
[2]王青.紅色經典與版本變遷——革命歷史小說《青春之歌》校勘解讀[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2(02):216-222.
[3]姚書志,王進.紅色文學作品《青春之歌》對當代主流價值觀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5(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