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強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積淀所形成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歷經艱難險阻而延續至今的力量根源。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植根于內心的信仰,她能影響人、改造人,從而影響和改造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梢哉f,擁有什么樣的文化,決定了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的基本底色和發展潛力,而這種文化環境影響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法、行為習慣。所以說,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自內而外的,我們要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心靈、啟迪思想、指導行為、塑造自我。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誠信教育
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高校大學生德育水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扭轉和改善目前社會、校園中存在的失信現象和行為,繼續創新方法、創新形式進行高校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亟待將強,迫在眉睫。
一、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是中華兒女一直以來的樸素行為認知和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等稱贊誠信精神的詞匯,孔子也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樣的主張。由此可見,誠信,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人們所認同、贊揚,是對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也是新時代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廣大中華兒女的最為重要的道德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發表過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論述。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也是全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追求和基本理念。同時,誠信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層面的價值標準之一,可見誠信對于整個社會和所有個人的重要意義和教育價值。
二、誠信缺失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存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高度密切的客觀現實面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廣泛傳播,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理想面臨嚴重挑戰。部分大學生在個人利益面前丟失信仰,踐踏道德底線,甚至越過法律紅線。一言以蔽之,誠信缺失是導致道德滑坡、見利忘義、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等社會負面現象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缺失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上。上課遲到、早退普遍,有償替課、替考、作弊甚至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地下經濟鏈條;作業抄襲、論文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甚囂塵上,一些在社會上取得一定地位的“大家”也被爆出論文造假等丑聞,可見學習誠信問題已經蔓延甚廣、造成嚴重問題。二是生活上。和同學之間不能坦誠相待,有些人總是抱著一定的目的去和他人交往,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不考慮他人感受,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完全不講誠信;有些同學由于攀比心理或虛榮心嚴重,在自身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為滿足物質虛榮,向同學、金融機構借錢消費,而自己又不能及時償還所欠債務,甚至逃避債務,造成自己誠信危機。三是在網絡上。目前,網絡技術發達,青年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主力群體,但是由于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空間,且很難受到及時約束,所以導致部分青年大學生肆無忌憚的發表、轉發一些不真實言論,甚至進行人身攻擊、侵犯他人隱私,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三、校園誠信文化建設亟待加強
面對嚴重的校園誠信缺失現象,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名大學生輔導員,絕對不能對此聽之任之,置之一旁。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誠信觀,恪守誠信品格,是從根本上解決校園誠信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要加強校園誠信文化建設,讓誠信觀念入心入腦,使之真正嵌入思想,指導行為。從我們對人類文明的認知中能夠發現,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最為持久、最有力量的,而校園文化是可以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加以建設和改變的。用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一種創新和發展。
(一)以身作則,教師要起模范示范作用
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崩蠋煂W生的影響是極其堅定而且有效的。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身份,注意平常一言一行,要做到上課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備課,做教案、寫板書、查作業,嚴格遵守教學規定,恪守時間。在學術上,遵守學術道德,勇于攻關難題、勤于發現問題、善于研究問題,能夠坐得住冷板凳。在科研上不能急功近利,時刻保持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耐心回答,共同研究,就算回答有誤也要勇于承認錯誤,及時改正。只有老師身先士卒,不弄虛作假,學生才能從內心產生對誠信的敬仰和敬畏,這樣勢必會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產生積極作用。
(二)開展誠信文化學習的一系列長期性活動
在誠信教育活動中,要充分挖掘中國古代典籍中關于誠信的典故及名人名言,詳細介紹誠信典故的由來及啟示。通過設立“誠信文明月”、“誠信主題演講”、“誠信人物事跡評選”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模塊。開設誠信學習講座,定期邀請專家教授、模范人物進行講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對誠信文化的熱愛。此外,還可以組織征文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等形式,經過反反復復、形式多樣的教育,同學們耳濡目染,在潛意識中、從內心深處逐漸形成對于誠信的認同和接納,從而實現了誠信文化對大學生的思維意識的重新塑造。
(三)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將誠信教育融入其中
課堂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能夠坐下來靜心去思考、去學習的最好時間。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育這一重要法寶,做好課程設計,把誠信文化巧妙地融入授課內容之中。在認真研究和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找到能夠接入誠信文化的突破口,將誠信文化自然地和課程內容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和熏陶。這可以和目前的課程思政改革相結合,把誠信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放到思政課程中去,向同學們講清楚,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讓學生真正明白,誠信是個人在社會上的立足之本,失去誠信將會一事無成。通過這種強性地引導性教育,扭轉他們之前的錯誤思想,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養成崇尚誠信、以誠為榮的優秀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根本遵循。面對嚴重的誠信缺失現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既功在當代,也惠及子孫。要不斷深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內容,把握精神實質、理解深刻內涵,以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引,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成長為一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堅定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