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 王清平
摘要:當前的相聲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沒落,為了使新時代相聲文化更進一步地發展,使其更好地傳承,傳統相聲應該運用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進行創新。要創新傳統相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時代脈搏,創造大眾化的新時代相聲文化,賦予新時代相聲文化“民族性”。分析了傳統相聲存在的問題、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踐模式,強調新時代在豐富人民內心需求的同時,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內在傳承。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想;相聲;德云社;民族性;創新發展
一、文化自信思想下傳統相聲的生存背景及問題
(一)大背景下傳統相聲的傳承現狀
相聲藝術的存在感或有或無。現如今相聲這門藝術形式不再像是舊社會的藝人們在街頭說著無關緊要的段子,更多的是通過電視媒體報道而對其產生部分了解,將大眾文化變成小眾娛樂的文化,自然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而現在,在流行元素的影響下,相聲、京劇、民間音樂、詩歌等,這些精神財富正在被普遍遺忘,尤其是年輕一代,這無疑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缺失[1]。相聲在中國是一種傳統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歷史上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國是相聲的發源地,中國相聲藝術的營養代代相傳,相聲曾有過輝煌而難忘的輝煌。在中國歷史上,相聲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豐富了民族文化之林。中國相聲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中國傳統表演形式,依舊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相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大街小巷里,男女老少都在談論其中某個小段。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通俗片段和相聲人物都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新時代傳統相聲的內在問題
傳統相聲演員內在素質較低。相聲演員不務正業、表演形式存在“欺騙性”。作為一個相聲藝人,也屬于公眾人物,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在相聲藝術中,民眾不應該成為被藝術的對象,而是應該在相聲演員的表現中,使他們受到啟發,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角色以及社會責任,藝術表現應該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難以忘懷的美味佳肴,它不應該讓觀眾感到受騙或惡心,媚俗是一種大眾取向,但絕不能成為一種主流藝術。在了解媚俗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的尺度,漸漸發展下去就成為了惡俗,這也成為毒害大眾的一劑毒藥,這也并非是聳人聽聞的事件。
傳統相聲劇本缺乏“精品”。相聲創作的言語缺乏藝術性,甚至為了迎合觀眾的愛好,出現了眾多低俗的內容,運用大量的網絡用語去堆砌一份毫無邏輯的相聲劇本,導致快餐式的相聲劇本批量化的生產[2]。比如說謝金、李鶴東在《相聲有新人》PK賽中,就用了腿子活,為了表演《大話西游》最經典的情節,一個戴金箍,一個戴圍巾,情節設計失實,沒有準確可以表達的含義,自然也就失去了創新劇本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對于傳統相聲的創新意義
(一)立足于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給予傳統相聲創新動力。想要立足于新時代就必須與社會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傳統相聲可以保持活力。如果說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反西化更多的是一種工具理性的體現,那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可以體現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是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必須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政府需要加大對于傳統文化的普及力度,為相聲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重視相聲文化的普及,弘揚民族正能量,激發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保證相聲文化可以在創新中前進[3]。
(二)以文化自信思想為指導,賦予新時代相聲文化“民族性”。民族傳統也需要尋找新的契機,發揮其影響力和號召力,實現傳統戲劇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在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全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的趨勢已成為一個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也是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凝聚力和活力,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它不僅基于中國的立場、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之間的關系,而且基于“百年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之間的關系[4]。文化軟實力需要“硬”發展。相聲在中國必須在堅持民族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整合世界文化的本質,在突破的創新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的現狀自滿,和外國文化融合的阻礙,避免使文化創新之路越來越窄[5]。從人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時代的反映,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相聲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各種民族、地域、環境藝術的影響下,從產生到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影響。
三、文化自信思想下傳統相聲創新的邏輯內因及實踐模式
(一)新時代創新傳統相聲的邏輯內因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相聲的發展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6]。德云社的相聲可以漸漸成為傳統相聲的代表,最大的特點是對于傳統相聲的起到了復興的作用。相聲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是因為表演者擔心傳統相聲笑話陳舊,內容不適合現代觀眾,所以很多節目不再演出,這樣也導致很多劇本在這過程中甚至出現了丟失。在年輕一代的相聲演員中,能熟練表演傳統相聲的并不多,傳統相聲經歷了不同時代的人們思維傾向的考驗,并通過了一代又一代相聲表演藝術家的輪番演繹傳承下來,它們的形式、內容、結構、包袱都體現了相聲最大的魅力和特點,是傳統相聲的結晶,也是最能傳達相聲精神的不朽遺產[7]。
豐富新時代人民的內心需求。相聲生在民間,然而,一旦相聲被紳士化和精英化,它就失去了數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土壤,所謂的平民精神,相聲藝術家應該以普通人為中心,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和樂趣。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相聲演員的地位得到轉變,造就了相聲演員收入的增加,許多相聲演員過著奢侈享樂的生活,這就導致他們的作品缺乏真正的生活品位,這并不是在指責演員的生活水平,而是他們是否關注普通人的想法,他們的創作基礎是否基于現實生活,這也是德云社的相聲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原因。德云社的笑話既有時代熱點話題,也有大眾熱點話題,還有老百姓的八卦和瑣事,所以即使是傳統的笑話也能讓觀眾在這過程中產生親切感和參與感。
(二)文化自信思想下創新傳統相聲的實踐模式
結合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創新相聲的演繹方式,扎根傳統劇場。雖然觀眾已經習慣了坐在電視機前,但德云社一直走的是相聲的劇場之路,相聲是戲劇的基礎,相聲是真正屬于戲劇的一部分。很多人認為電視毀掉了相聲,這種觀點是有偏見的。畢竟,相聲藝術已經通過互聯網媒體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可以說是互聯網媒體創造了現代相聲,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固有的互聯網媒體或多或少地侵蝕了傳統相聲的活力,讓演員回到劇院的表演,觀眾回到劇院觀看演出,對于演員和觀眾也有一定的心理滿足感。當相聲演員的表演將觀眾代入時,觀眾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演員所表演呈現的內容所吸引,這就將整個劇場的氛圍凝聚起來,不由自主地將演員和觀眾代入一種獨特表現力的狀態,這就是為什么相聲舞臺可以進行積極互動的原因之一,只有在戲劇中自由應變,相聲藝術家們才能真正理解相聲其中通俗藝術的內在真理。這對于只在電視上表演的藝術家來說是很難的。演員的智慧和靈感在不斷的互動中迸發和提高,觀眾在愈發自在的環境中得到放松和宣泄,在這種不斷的互動,碰撞和激烈的激蕩中,相聲的光輝也將越來越燦爛。
結合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創新教學模式,“培訓班”式傳承。在傳統的相聲教學中,一個師傅可能只會收一個或者兩個徒弟,相聲講究越早學越容易入門,而德云社目前為止收入家譜中共計八十三名徒弟,恰恰也是因為徒弟多,故不得不創新了教學模式,防止出現徒弟無人教或者教不精的情況出現,如今德云社最火的莫過于張云雷,云字輩隊長,對于他的教學就屬于大班式教學,嚴進嚴出,最大可能做到精品式教學,同時也運用了傳統教學方法棍棒之下出人才,在童稚時期,記憶力好的時候,多記住一些臺詞,才能熟練于心,在以后舞臺中才能靈活運用。
四、結語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無論是為了體現包袱還是為了關注情節的變化,而在過去主要從政治方面考慮,說一些空洞的沒有含義堆砌的字眼,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社會中的表演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象征著文藝春天的來臨,相聲的表演內容從之前的假大空回到了它最初的根本,表演形式及其內容也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藝術,這是一種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藝術形式,是具有寶貴價值的民族特色。一個民族的藝術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一個民族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必要條件。相聲藝術形式在我國民族藝術的發展中,充分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精華,在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相聲藝術的基礎上在世界各地傳播。
參考文獻:
[1]郝沐琳,王辰.淺析相聲現狀[J].神州,2016年下旬刊,92-93.
[2]陳曉紅.如何看待相聲現狀及郭德綱現象[J].藝術評論,2016(03):25-28.
[3]李晶晶.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探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8(20).
[4]康震.立足新時代,創新開掘傳統價值[N].人民日報,http://www.guoxue.com/?p=49992(2018-04).
[5]錢景昊.淺談相聲藝術與發展[J].青年與社會,2014 (01):45-46.
[6]向適.論相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18(0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