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馬英 葉庭芳

【摘要】 目的 觀察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介入術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循環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響。方法 62例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患者, 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 各31例。兩組均采用常規院內治療,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采用硝酸甘油治療, 治療組采用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的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sVCAM-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用藥1周后的治療效果。結果 首次用藥結束后3 h, 治療組患者的sICAM-1、SVCAM-1、IL-6水平分別為(22.3±1.8)、(22.0±1.8)、(35.7±5.2)ng/L, 均低于對照組的(34.5±2.2)、(37.1±2.3)、(48.3±4.8)n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1周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3%, 高于對照組的67.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具有一定優勢, 改善效果明顯, 與單純院內使用常規藥相比效果更突出, 在臨床中應用具有廣泛性。
【關鍵詞】 重組人腦利鈉肽;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心力衰竭;循環炎性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5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on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in-hospital treatment,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nitroglycerin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The levels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 interleukin-6 (IL-6) levels before and 3 h after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after 1 week of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t 3 h after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the levels of sICAM-1, SVCAM-1 and IL-6 were (22.3±1.8), (22.0±1.8), (35.7±5.2) ng/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as lower than (34.5±2.2), (37.1±2.3), (48.3±4.8) ng/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 week of administra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67.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obvious improveme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in-hospital drug therapy, its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It is worthy of wid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Heart failure;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在臨床上, 心梗為心血管病中較為多發的疾病, 此病主要因心血管供應不足及心肌缺血或缺氧所致。發病后易致血管發生一系列病變, 引發心肌缺血缺氧。在中老年人群中,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和工作壓力的增強, 發病率逐年增加, 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家庭均造成影響, 且易發生血管栓塞、心絞痛、心衰甚至猝死, 危脅患者生命安全。其臨床表現主以胸痛并伴隨胸悶、心悸等癥。常伴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長期吸煙等患者其發病率遠超健康人群[1]。據調查, 患者發病可能因受外界刺激或突發情況造成冠狀動脈的血液正常流動受影響甚至中斷, 血供不足, 在持續缺血缺氧狀態下導致心梗, 引發心衰, 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急救, 后果不堪設想。重組人腦利鈉肽是目前臨床上應用于心衰治療的重要藥物, 因其價格較貴, 而使用方法較傳統藥物治療復雜, 故常用于疾病較嚴重患者。急性心梗患者經介入治療術后病情轉歸多較理想, 但合并心衰發作時, 常提示心臟損傷嚴重, 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重組人腦利鈉肽為臨床提供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案。臨床工作中常用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費用等經濟學指標或B型鈉尿肽(BNP)、可溶性ST作為衡量治療有效性的指標;這種評價方法通常僅反映臨床癥狀是否改善, 對于疾病內在因素改善不能準確衡量。炎癥反應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內在因素之一, 循環炎性因子sICAM-1、sVCAM-1、IL-6等降低是反映疾病內在因素得到控制的重要表現。目前炎性因子監測由于操作難度大, 價格昂貴, 極少作為治療有效性的指標應用于臨床[2, 3]。本文通過對循環炎性因子水平進行監測, 結合臨床心功能癥狀性指標變化進行調查研究, 旨在觀察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的效果, 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患者62例。依據臨床資料并經確診,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學分會頒制的標準, 納入者中, 男26例,?女36例;年齡47~74歲, 平均年齡(55.8±6.3)歲;心梗部位:廣泛前壁心梗4例, 前間壁心梗25例, 下壁心梗17例, 下后壁心梗16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26例, Ⅳ級36例。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 各31例。對照組男14例, 女17例;治療組男12例, 女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存在嚴重惡性高血壓或低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腦、肝、腎、肺及造血功能障礙患者。納入者均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同時在知情同意書簽字。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抗心肌缺血藥:阿司匹林0.1 g、氯吡格雷75 mg, 1次/d;常規抗心衰藥物:呋塞米(速尿)20 mg, 美托洛爾緩釋片47.5 mg、培哚普利4~8 mg(根據血壓水平調整劑量), 螺內酯20 mg, 1次/d。在此基礎上, 治療組采用重組人腦利鈉肽, 首次靜脈注射負荷量2.0 μg/kg, 速度0.01 μg/(kg·min);對照組采用硝酸甘油, 起始量5 μg/min。在治療期間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 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調整用量, 持續應用1周, 記錄病情變化。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對患者肘靜脈取血6 ml, 室溫靜置1 h, 凝血離心后留血清冷凍, 待檢。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sICAM-1、sVCAM-1及IL-6指標, 試劑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多功能酶標儀由美國公司中心實驗室提供[4, 5]。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的sICAM-1及SVCAM-1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的IL-6水平。
③采用《中國常見心腦血管疾病診斷指南》標準對兩組患者用藥1周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判定。顯效:治療后,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 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治療后,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治療后,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沒有改善, 甚至癥狀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的sICAM-1及SVCAM-1水平比較 首次用藥前, 兩組患者的sICAM-1及SVCAM-1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首次用藥結束后3 h, 治療組患者的sICAM-1及SVCAM-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首次用藥前、首次用藥結束后3 h的IL-6水平比較 首次用藥前, 兩組患者的IL-6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首次用藥結束后3 h, 治療組患者的IL-6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用藥1周后的療效比較 用藥1周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急性心梗作為一種冠狀動脈綜合征危急重癥, 其病發急驟, 病情發展迅速, 具有高發、致殘、致死等特征。心衰在心血管危重癥中較常見, 其作為心血管病情發展終末階段, 易使患者心臟部位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如果病情嚴重, 如室性心動過速, 很容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改變血流動力學和心臟功能, 因此, 心衰與心肌重塑, 紊亂平衡, 介導左心室重塑, 降低心肌收縮力或加重心衰之間存在密切關系[5]。心梗作為目前臨床上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 其發病急驟, 病情進展迅速, 具有高發率、易致殘致死等特征。臨床中進行治療時需及時使用藥物使病情得到進一步緩解, 有效改善心功能, 降低致殘及病亡率, 并在很大程度上顯著改善患者的近期和遠期預后效果[6, 7]。目前臨床中治療心梗心衰多以西藥為主, 改善患者的癥狀治療不理想。臨床上急性心梗患者再灌注療后發生心衰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經再灌注后無復流及心肌頓抑現象相關, 其炎性細胞因子扮演著重要角色。
有研究顯示人腦利鈉肽是一種心臟分泌的循環激素, 在心病、心室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廣泛存在, 具有利尿、利鈉、擴血管功能作用。在改善急性心梗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降低肺小動脈壓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且急性心梗、心衰及介入術均易升高體內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均使心肌細胞壞死或凋亡, 甚至心肌發生纖維化易致心衰得到進一步發展。IL-6為促炎因子, 誘導肝臟產生血漿纖維蛋白質、促進血栓形成, 同時可促進心肌細胞表達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 增強中性粒細胞和心肌細胞的粘附性, 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過多氧自由基, 對心肌細胞加重損傷, 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炎癥反應具有直接的影響[8-10]。
綜上所述,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優越, 有利于控制病情, 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值得臨床推行。
參考文獻
[1] 梁國泉, 翟永新, 陳以明. IABP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對BNP、Cr的影響.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5, 21(2):169-171.
[2] 張紅霞, 陳麗娟. 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老年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4, 29(6):648-651.
[4] 喬瑞, 郭高林.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癥因子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3, 13(7):951-952.
[5] 周軼. 重組腦利鈉肽對急性心梗介入術后心衰患者循環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響. 山東大學, 2009.
[6] 鄭婕, 張銀虎.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響.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14):34-35.
[7] 關永佳.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和炎性因子的影響. 遼寧醫學院學報, 2016, 37(2):21-23.
[8] 汪曉剛, 劉加麟, 李凱, 等.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中甲狀腺激素和N末端原腦鈉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5,?21(3):323-325.
[9] 羅建春, 葉常青, 趙子粼, 等.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 21(7): 706-708.
[10] 陳景生. 重組人腦利鈉肽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臨床療效及炎癥因子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 2016(6):1114-1116.
[收稿日期: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