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云



【摘要】 目的 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7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3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快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6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DVT形成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71.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用快速康復護理干預, 可降低下肢DVT形成率, 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 提高護理滿意度, 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髖部骨折;老年;髖關節功能;下肢深靜脈血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99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on hip joint function and DVT form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7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The recovery effect of hip joint funct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formation status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cellent-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94.2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6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VT formation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2.8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17.1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97.1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71.4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lower DVT formation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and improv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p fracture; Elderly; Hip joint funct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髖部骨折為臨床骨科常見疾病, 多發于老年群體, 該病并發癥較多, 其中DVT是最為嚴重的一種, 是指靜脈血液凝結于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現象[1]。快速康復護理是一種針對性較強的新型護理模式, 研究表明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予以快速康復護理, 效果顯著[2]。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15例, 女20例;年齡60~86歲, 平均年齡(69.61±5.47)歲;24例行骨折內固定術, 11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觀察組中男13例, 女22例;年齡60~87歲, 平均年齡(70.25±5.59)歲;20例行骨折內固定術, 15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患者經CT或X線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患者;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③年齡≥60歲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先天性心臟病者;④合并嚴重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者;⑤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 包括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
1. 3.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快速康復護理, 具體步驟如下。
1. 3. 2. 1 培訓護理人員 護理前, 進行髖部骨折與DVT形成相關知識培訓, 查看護理方案, 對其不足之處予以改進, 并定期考核。
1. 3. 2. 2 術前護理 提前把護理方案介紹給患者和家屬, 共同根據患者自身情況作出合理改動, 并詳細告知手術過程和髖關節康復訓練內容以及可能會形成下肢DVT情況等, 積極與患者溝通, 引導其訴說不良情緒, 并與其家屬相互配合共同疏導患者, 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1. 3. 2. 3 生活護理 告知患者形成下肢DVT的危險因素, 規勸吸煙患者戒煙, 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 以清淡為主, 多進食高纖維食物, 避免高脂肪或辛辣食物, 多飲水, 需1500 ml/d左右。
1. 3. 2. 4 術后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保持去枕平臥6~8 h, 中立位外展患肢;將患側肢體用下肢墊墊高, 高于心臟20~30 cm;盡量避免用單腿墊, 防止腘窩處及踝部血管受壓;2 h后翻身變為側臥位, 經腿墊分開雙下肢, 保持肢體外展位;平臥、側臥位每2小時更換1次。
1. 3. 2. 5 術后康復訓練護理 術畢即按摩比目魚肌和腓腸肌、行有效踝泵運動30次/組, 3組/d, 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可直接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50~100次/組, 3組/d, 有留置引流管的, 需確保通暢引流管, 于術后24~48 h拔引流管。所有患者術后第2 d均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功能鍛煉、雙下肢氣壓治療等。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干預11~13 d后, ①參照髖關節Harris評分表[3], 評估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評分≥90分為優, 70~89分為良, ≤69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應用本院設計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對入選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給予評估(Cronbachsα系數為0.86, 重測效度為0.88), 包括護理態度、常規指導、技術水平、治療效果4個方面共10個問題, 每題均有3個選項, 分別計為2分、1分、0分, 總分≥16分為非常滿意, 12~15分為基本滿意, ≤11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滿意度與護理質量呈正比。③記錄兩組患者下肢DVT形成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髖關節功能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6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下肢DVT形成情況 觀察組下肢DVT形成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71.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重, 老年群體患有骨質疏松越來越多, 其中髖部骨折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 該病具有較高致殘率和死亡率, 術后易形成下肢DVT, 不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還會增加其家庭與社會負擔[4]。據研究表明有效安全的護理可減少下肢DVT的形成, 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 因此, 探求有效、安全的針對性護理方案顯得極為重要。
錢珍等[5]研究表明, 予以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快速康復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加快髖關節恢復速度, 改善預后,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6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DVT形成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71.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快速康復護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可縮短康復時間, 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 減少下肢DVT形成。究其原因為, 快速康復護理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前培訓, 對患者基礎護理, 術前生活、術后體位護理、術后康復訓練護理六個方面全面護理, 培訓護理人員以增強護理人員的職業技能及素養進而更好的護理患者;基礎護理便于了解患者基本身體狀況及病情以便定制針對性護理方案;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溝通, 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幫助患者建立面對疾病的信念;生活護理予以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 保證患者基本需求;術后體位護理幫助患者緩解手術不適感, 進行早期簡單運動, 增強肌肉強度;術后康復訓練護理督促患者術后及時進行相關康復訓練, 促進靜脈回流, 利于血循環, 以便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進程, 降低下肢DVT形成率, 提高康復質量, 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6-8]。
綜上所述,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經快速康復護理干預, 可降低下肢DVT形成率, 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 提高護理滿意度, 促使患者獲益。
參考文獻
[1] 盧鋅祥, 路磊. 髖部骨折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 和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研究進展. 中醫正骨, 2019, 31(2):36-38.
[2] 袁靜秋, 臧德華, 王學紅, 等. "3L"教學模式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快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8, 24(2):115-117.
[3] 周莎莎, 石廣卉. 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快速康復護理干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4):92-95.
[4] 魏萍. 髖關節置換術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與防護措施.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16(4):118-120.
[5] 錢珍, 楊志英, 王蓓. 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快速康復護理探討.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4):96-99.
[6] 王鳳仙.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效果觀察. 中國傷殘醫學, 2019, 27(1):86-88.
[7] 楊紅, 雙峰, 譚潔.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行快速康復護理路徑設計的研究進展.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29):3622-3626.
[8] 袁凌. 快速康復護理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23):3243-3245.
[收稿日期: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