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廣華
【摘 要】目的:選取344名大學生為研究被試,探討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結果表明:(1)心理韌性和負性生活事件經歷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顯著正相關,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和心理健康也呈現顯著負相關;(2)心理韌性在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和心理健康中有部分中介作用,效應為27.2%。結論: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消極作用,并且心理韌性在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與心理健康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關鍵詞】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心理健康;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 G44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5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73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ing Negative Life Ev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Eesilience
BAO Guang-hua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Guangxi 53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by selecting 334 college student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Results: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2.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lays a partially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with the measured effect of 27.2%.Conclusion:Negative life events have a passiv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unctions as a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Negative life events;Mental health;Intermediary role
0 引言
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由于受到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由消極心理的研究轉變到積極心理的研究,通過各種反思,認識到提高人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目標,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價值追求,也是當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方向[1]。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積極心理學領域全新的研究熱點之一,是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也是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2],也有譯者翻譯為復原力,心理彈性等[3]。在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從心理潛能的視角對心理韌性的內涵予以新的詮釋,提出促進韌性潛能實現的策略,注重生物學影響因素,擴大研究領域、實施干預研究面[4],當前對心理韌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放在能夠提高個體心理韌性的個體特征和環境因素。
1 方法
1.1 被試
選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初始發放材料461份,刪除廢卷并剔除其中的極端數據,最后有效分析數據344人。其中男生168人,女生176人,大一145人,大二199人,平均年齡為19歲。
1.2 測量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由27項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反應的負性生活事件構成。受測者根據自己最近3個月的實際情況進行自評,每個條目進行6級評分,包括6個因子: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親友與財產喪失、健康與適應問題及其他方面。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6861,Cronbachα系數為0.8492,分半信度系數達0.8809。
2)一般健康問卷(GHQ-20)[6]。包括自我肯定、憂郁、焦慮3個維度,采用0~1記分法。GHQ-20問卷3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62,0.61,0.69。具有三個維度自我肯定維度、憂郁維度、焦慮維度。根據Diener的觀點和本研究的目的,把自我肯定維度的總分作為積極心理的指標,分數越高,說明被試的心理越健康;將憂郁和焦慮2個維度的總分之和作為消極心理的指標,分數越高,說明心理問題越嚴重。
3)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7]。共有5個維度,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分、人際協助、家庭支持,共27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分數越高說明心理韌性水平越好。本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為0.83。
1.3 統計分析? 采用 SPSS 16.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數據經正態性檢驗表明,各變量數據的偏態值與峰度值均在正態分布允許的范圍內,可進行相關的數據統計分析。
2.1 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對各量表的總分做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心理健康
的相關分析
注:M表示平均值,SD表示標準差,** 表示 p < 0.01。
由表1可知,心理韌性和負性生活事件經歷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顯著正相關,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和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
2.2 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心理健康的關系
進一步考察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根據溫忠麟等人提出的對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8]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將負性生活事件經歷作為自變量,心理韌性作為中介變量,心理健康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
3 結論與局限性
3.1 結論
心理韌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正向的影響,對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具有負向影響,并且心理韌性對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產生顯著的中介作用。
3.2 局限性
本研究探討了青少年被試心理韌性在負性生活事件經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結果發現心理韌性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然而,心理韌性分為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助幾個維度,本研究并不能揭示到底是哪個或哪些維度其中更重要的中介作用,提高哪些維度的心理韌性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的意義最大,需要進一步的喜歡研究來揭示,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本研究的取樣范圍僅局限在廣西兩所大學的學生未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局限,如果取其他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會更加有價值意義,未來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對本研究的重要結論進行重復驗證。
【參考文獻】
[1]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74-79.
[2]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J].2010-12-20].Http://www.Spa.Org/Helpcenter/Mad-Resilience.Aspx.
[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4]劉丹,石國興,鄭新紅.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韌性[J].心理學探新,2010,30(4):12-17.
[5]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1):34-36.
[6]李虹,梅錦榮.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GHQ-20的心理測量學指標[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75-79.
[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8]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