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蓉
中圖分類號: TS9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79-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83
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飲食文化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之一。中西方均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在古代和現代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分析研究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價值觀。
1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主要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差異是復雜多樣的,這里主要談談以下幾個方面:
1.1 座位安排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賓客的座次反映了受尊重的程度,客人坐在哪里取決于他的年齡、社會地位等。面向門的座位是上座,由年長的客人或貴賓就座;而主人和其他客人則分坐兩旁。當宴席不止一桌時,主人夫婦一般坐在主桌,其他的桌子離主桌越近,說明客人越重要。
在西方宴席上,當食物擺放就緒后,主人應引導客人依次入座。一般是長條餐桌,男主人坐在長桌的一頭,面對大門;女主人則坐在另一頭,背對著門。客人分坐兩邊,一般男女穿插,對面及左右都應是異性。
1.2 餐具的使用
首先,我們談談使用中式餐具的一些注意事項。
使用筷子前不要舔,用舔過的筷子夾食物會使別人倒胃口;與別人說話的時候應把筷子放下;筷子只是用來夾食物的,不宜用來剔牙。勺子主要用來吃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如湯、燉菜或甜羹,以及細碎的或粉末狀的固體食物,如糖粉、豆子等。使用牙簽時要捏牢,剔出的碎屑如果落在嘴里,那就將之吞下而不是吐出;牙簽上的殘渣可用紙巾或餐巾擦干凈。
西式餐具的使用較為復雜。
大號勺子是用來舀湯的,一般放在盤子的右邊;小勺子則用來攪動咖啡。吃主菜時,右手持餐刀切肉,左手用餐叉將食物送進嘴;面包則直接用手拿著吃,無須用餐叉。
餐巾放在餐叉的左邊或下面,有時會疊放在餐盤上或玻璃杯里。大餐巾無須完全打開,對折即可;小的餐巾則需打開。用餐過程中將餐巾放在腿上,需要擦嘴時輕輕拿起來。餐后,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以示宴畢,此時客人應該把餐巾整齊地放在自己盤子的左側。
1.3 飲酒習俗
我們知道,在飲酒習俗方面,中西方也有不同的傳統。中國人在宴席上喜歡邀酒,每端上來一道菜大家都要 “干杯”。賓主之間觥籌交錯,一醉方休。
第一次敬酒時全桌人一起舉杯,之后是主人向貴賓敬酒,然后眾人自由互敬。喝酒要倒到杯子里,不能直接拿瓶喝。小輩為長者倒酒時,應雙手奉杯以示尊重。向別人祝酒時應把杯子互相碰一下。有的人喝酒時喜歡劃拳,輸了要罰酒。
中國的餐館一般都設有包間,餐桌上擺有兩套酒具:大杯用來喝紅酒或啤酒,小杯用于喝白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人喝酒有時是為了在餐桌上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從而更有利于談生意或交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通過喝酒來發展和鞏固關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西方人卻與此不同,他們看重的是喝酒本身。他們認為,不會享受飲酒樂趣的人肯定不知道如何充分地享受生活。在西方,人們通常只喝一兩杯就會停下來,而且也不會強迫別人喝太多酒。西方人通常飲的酒有三種:第一種是烈性酒,包括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和龍舌蘭酒;第二種是啤酒;第三種是葡萄酒。其他類型的酒水,如雞尾酒、混合飲料等也很受歡迎。
2 造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背景不同。
中式宴席很好地體現了合作精神,十幾個人可以共享同一道菜和同一份湯。另一方面,這種用餐方式也更經濟節約,因為甲不喜歡的菜說不定正好乙特別喜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愛吃的菜。而在西方,每個人面前放一盤同樣的飯菜,若其中有不愛吃的食物就成了垃圾,頗為浪費。
按照中國傳統禮儀,主人應盡量讓客人吃好喝好。主人為客人提供食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言語相勸,如讓客人第一個動筷品嘗某一道菜,或再三讓他們多吃一些最高檔的食物;另一種是直接動手,也就是說,主人把食物放到客人的盤子里或者碗里,甚至直接放進客人的嘴里,這種風俗在江浙一帶尤甚。
如此熱情的待客之道無疑是出于好意,但其中也存在著弊端:食物的口味因人而異;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沒有固定的標準;主人覺得美味的東西對客人來說未必好吃,因為人們對不同的食材和烹飪方法有不同的喜好(尤其對于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來說)。硬讓客人吃他不喜歡的食物是令人尷尬的。
西方人推崇通過自力更生獲得成功。他們相信每個人都生而平等,有權決定自己的行為。這種主導思想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中。他們在餐桌上沒有那么多的繁文縟節,同時尊重別人的選擇,不會勉強客人喝酒或吃菜,盡量創造一個放松、舒適和愉快的氛圍,讓客人自由地享受美食。
3 結語
飲食的意義不僅在于解除饑渴,而且還包含了諸多文化元素。無論是東方飲食還是西方飲食,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我們需要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差異正在趨同。如今的中餐更加注重營養和健康,而西餐也開始向色香味俱全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以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進一步合作與共贏。
【參考文獻】
[1]Kittler,Smith.Food and Culture.Albany:Wadsworth Publishing House,2001.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何宏.中外飲食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圖典,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