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菊梅
摘 要:現代社會背景下,獨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學生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埋頭死學,輕信他言,盲從現狀,那么這個學生的大腦就不能真正成為消化加工以及創造知識的工廠,而只能是一個暫存知識的倉庫。語文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形成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造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獨立思考;培養
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其本質上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學生唯有深度思考,學生才會展開知識的探索總結;學生只有展開了知識的探索總結,才能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探究能力。
一、導學案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導學案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前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案。學生會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展開獨立的思考、探索與總結。
例如《科里亞的木匣》,教師要在導學案中呈現清晰的學習目標,識記并理解課文中的字詞,流利朗讀課文,感受科里亞的人物性格,明白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導學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展開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索。如科里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從中可以看出科里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如科里亞的媽媽順利挖到了箱子,但是科里亞挖木箱的過程順利嗎?科里亞是如何挖到自己的木箱的等。學生會在獨立思考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思想主旨。課堂上,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啟發學生。
二、通過問題加強互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恰當的問題猶如平靜湖面上的一顆石子,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漣漪,能夠促使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并與學生展開課堂互動,但是幾乎每次都是相同的幾個學生展開作答,班級中的其他學生或是人云亦云,或是游離于課堂內外,或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是也不會公開表達。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照顧到班級中的所有學生,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具有開放性,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結合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展開積極的思考。
例如《幸福是什么》,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讀懂故事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幸福”這個詞語,但是幸福這個詞語對于學生而言又稍微有點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幸福的含義是什么?有些學生并不是很清楚。閱讀過這篇文章后,學生會明白,幸福要靠勞動,要盡自己的義務,要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體會,促使學生分享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時刻。教師要鼓勵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展開作答,并對學生的思想觀點進行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思考與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幸福。
三、仿寫,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仿寫就是引導學生仿照文章的句子、段落、寫作特點或者寫作結構展開寫作,就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仿寫過程雖然會有模仿的成分,但是同樣需要學生展開一定的思考與創作。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仿寫活動,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首先,是句子的仿寫。如這樣的句子“如果我是陽光,那么我將用全部的光和熱溫暖大地。”這句話中的典型詞語是“如果……就……”,而且語句中的“太陽、光、熱”也是具有一定關聯性的。那么學生仿寫出的句子中也要有“如果……那么……”,語句中的某些詞語也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學生可以寫作“如果我是一棵樹,那么我將用樹干和樹冠給人帶來蔭涼。”整個仿寫過程中,學生會經歷認真的觀察、體會與思考。
其次,是段落的仿寫。如《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句描寫了桂林的山與漓江的水。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文章中的段落寫作特點,選擇另一處景物,展開仿寫。學生可以寫花園中的花,可以寫公路兩旁的樹木等,從而在獨立思考中將排比、比喻以及擬人等修辭手法加以巧妙地運用。
再次,是文章體裁的仿寫。如《陶罐和鐵罐》,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簡短的故事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學生同樣可以展開想象與思考,展開寓言故事的仿寫。學生的寫作內容可以是“老式手機與智能手機”,可以是“左手與右手”,可以是“勺子與叉子”等。文章仿寫過程中,學生需要設計故事情節,需要思考文章的整體框架等。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通過導學案教學,結合問題加強課堂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展開仿寫活動等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施彩鳳.小學語文課堂貫徹“生本”理念的途徑[J].新課程(小學),2016(4).
[2]賀國流.分析小學語文課堂貫徹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徑[J].學周刊,2015(32).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