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真
摘 要:以學生需要為立足點,嘗試著提出滲透一個“趣”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融入一個“玩”字,學生成為快樂的參與者;傾注一個“活”字,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體現一個“新”字,學生成為應用的創新者等策略,創新作業形式,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讓數學學習悄然發生。
關鍵詞:作業形式;數學學習;主動參與;實踐創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這樣的作業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
那么,如何創新作業形式,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讓數學學習悄然發生呢?現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創新作業形式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一、滲透一個“趣”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置的作業應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設計具有童趣與親近性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在教授完二年級上冊“玩一玩,做一做”這節課后,布置學生制作一個陀螺,并舉辦了一場陀螺大賽。學生平時就對陀螺這個玩具有極大的興趣,因此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有的學生根據課堂上學習到的兩個知識要點:(1)火柴棍扎在中間時陀螺轉得最穩;(2)圓形的陀螺轉得最穩,精心制作了一個陀螺;還有的學生為了爭奪冠軍進行了深入研究,不僅查閱資料,了解到陀螺的“重心”,還嘗試了多種材料,反復修改,終于使自己的陀螺轉得又穩又久。這份作業,學生興趣盎然,他們都想成為陀螺冠軍。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性作用、獨立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自主參與,獨立思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更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二、融入一個“玩”字,學生成為快樂的參與者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面對今天的課程改革,需要從孩子的天性出發,把游戲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
以學習5的乘法口訣為例玩一個“跟蹤追及”的游戲,引導學生與同伴或家長在放學路上看到車牌時,利用車牌上的數據進行游戲作業。方式有二:第一,可以跟蹤車牌中的某兩位數,找出車牌中能組成5的乘法口訣的兩位數,并說出口訣;第二,在看到一個車牌后,利用車牌上的一個數字(如最后一位)與5相乘,說出乘法口訣。為了玩好這個游戲,他們總是以最快的時間掌握好口訣,然后便樂此不疲地玩起來,甚至還把這個游戲進行創編,在課間也能玩。家長也表示這項作業很有意義,變家庭輔導為親子游戲,一家人其樂融融,真可謂一舉兩得。
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蘊含于游戲中,尊重學生的天性,滿足他們的興趣、好奇,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培養了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成為一名快樂的參與者。
三、傾注一個“活”字,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活”即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因此,在作業形式設計上,應努力將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
“購物”這一單元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需要結合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梳理。我引領學生采用數學手抄報的形式,對自己所理解、掌握的“人民幣”的知識進行梳理、創作,真正做到了“用數學、玩數學”,數學作業不是只有做題這一種方式,更有對知識的拓展和豐富。在學生的手抄報中,有的詳細介紹了人民幣的各種面值;有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超市,收集記錄了多種日用品的價格,玩起了大促銷;還有的學生貼心地提醒大家要愛護人民幣,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數學手抄報,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數學,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在設計中欣賞數學,不知不覺中,數學學習悄然發生。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教師對作業的選材、內容、形式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作業更接近生活、更有應用性,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從而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四、體現一個“新”字,學生成為應用的創新者
“新穎”的作業形式,不僅使數學學習更具魅力,還能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數學學習更加切實有效。
撰寫“數學日記”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二年級上冊期中復習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周末生活,聯系半學期所學的知識撰寫一篇“數學日記”,于是《藏在我家中的數學》《原來,菜園中也有數學啊》《我會付錢啦》等精彩的作品應運而生。這樣開放性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樂趣。
學生在撰寫“數學日記”的過程中,既回味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充分、自由地發散了思維,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思路,又從多方面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在數學活動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應用的創新者。
正如肖川博士所言:“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禮物,它為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科學、合理、創新地設計作業,引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知識的實踐者、快樂的參與者、應用的創新者,從而讓數學學習悄然發生,讓數學學習洋溢著生命的氣息。
參考文獻:
[1]黃利華,李玉新.尊重天性,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新世紀小學數學,2018(3):7-10.
[2]毛健兒.讓數學作業煥發生命的活力:淺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06(9):43-4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