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燕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和平鎮九年制學校)
初中生在心理特征與生理發展方面存在差異,學生的數學愛好、興趣以及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而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使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和素質教育具體要求不相符。而分層教學是一種與因材施教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其可以面向所有學生,給學生發展創造相應條件。所以,教師應當善于在數學課上實施分層教學。
學習的金字塔是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初中數學知識乃是金字塔的基礎部分,需要初中生能夠扎實掌握,是學生日后學習以及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往大班教學形式并不適用所有學生,一些學生的知識水平無法得到提升。所以,教師應當針對特征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對其學習興趣加以激發,進而促使學生的學習有所提高。由此可見,分層教學乃是對以往教學狀況加以改變的一個重要手段。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同樣應當借鑒孔子的教學經驗,以不同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對其數學學習熱情進行激發,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針對邏輯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用理論知識加以推導,進而讓這類學生對公式求解方法及步驟加以了解。針對邏輯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結合一次函數圖像加以細致分析,進而讓學生對方程具體求解過程有生動形象的了解,并且幫助其對數形結合這一思想加以理解與應用。
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并非短時間內可實現的,數學教學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在此期間,教師應當建立小的教學目標,并且逐漸朝著終極目標靠近。教學期間,教師應當站在學生角度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因式分解”時,教師在初中生掌握基本因式分解的方法之后,引導學生對十字相乘的因式分解進行學習。教學前期,教師通過一些簡單計算來讓初中生對所學知識加以熟練運用。教學后期,教師借助應用題提高整體教學難度,以此來對其思維加以鍛煉。從易到難,逐漸對初中生的解題能力加以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同時鼓勵其日后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最終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一,教師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優生;B層是成績中上游的學生;C層是學困生。第二,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對層次不同的初中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教學方法。
例如,現已知函數y=x2-3x+2,(1)若圖像對稱軸為一條直線,求其頂點坐標。(2)函數和軸是否存在交點,假設存在,求出交點坐標。針對題中的兩個問題,教師可讓B層與C層的學生進行解題,而A層的學生可做和實際存在聯系的數學問題。如,乙船處在甲船正東方向26km處,如今甲乙兩船一同出發,甲船以12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駛,乙船以5km/h的速度朝正西方向行駛,問甲船什么時候和乙船距離最近,而最近距離為多少?或教師可以在同一問題中設置幾個難度不同的問題,要求學生加以思考。
例如,對于二次函數有關知識,教師提出:已知T恤現價是60元/件,進價是40元/件,商家每月能售出300件,假設該T恤每件價格上漲1元,每月會少賣出10件,假設降價1元,那么每月可以多賣出20件。現假設T恤售價為元,每月銷售量為件。(1)寫出和間的關系式及取值范圍。(2)若想保證利潤最大,商家應當漲價還是降價?
問題(1)教師要求所有學生回答,而問題(2)可讓A層與B層學生求解。在此條件下,測試及作業也可分層實施,所有教學資源應當與各個層級的學生進行對應,從而讓所有學生的數學成績都有所提高,進而提升班級整體教學質量。
綜上可知,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的一個具體體現,通過此種模式能夠對以往教學中的“平衡”弊端加以解決。在班級中開展進度不同的教學,可以激發所有學生的潛力,促使其學習效率的提高。數學課上,教師應當以學生差異為依據,制定相應教學計劃,進而促使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