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麗 (甘肅天祝縣第二中學)
新課改下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便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綜合性學習的板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的是語文知識的綜合理解運用;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落實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中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課本的創新性學習,既是學習方式上的自主綜合,又體現出過程的開放和互動,是強化中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整體上來看,綜合性學習對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有以下幾點作用。
1.創新型教學理念,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作為語言學科,其與自然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育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的自然發展和健康成長,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在這個前提下,語文綜合性學習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形式多種多樣,倡導學生個性的展現和創造性的發揮。具體操作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比較明確且寬松,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探究需求,設計思路,按照活動目標自發探索。
2.著眼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著眼點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綜合性素質的提高,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綜合性運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實踐活動有著充分的支配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自主完成或是選擇小組合作,并從中享受成功的愉悅。整個學習實踐過程中,既可以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以及探究能力,并能使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3.促進學科間整合,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在跨學科的學習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能力。有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所涉及的知識并不僅僅是語文課內或課外的內容,而是涵蓋其他科目,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探究學習,從而提高自身對不同學科間內容的融會貫通,綜合利用。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促進作用我們不難看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具體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實施綜合性學習呢?一般情況下,我們采取以下方法:
1.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因勢利導
每一項綜合性學習的展開,首先要求我們必須明確學習的主題,要有的放矢。在確定了學習主題后,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做好探究活動程序的設計、小組的分配等。學生在完成程序設計和小組分配后,教師還要憑借學生的個體差異明確學生小組內的分工,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探究內涵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實踐機會處處皆是。教師應該多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從教室擴展到豐富的社會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的積累。所以在具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中,教師還可以開展如春游、詩朗誦、書法比賽、參觀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為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一言一行都是運用語言和他人交流的,并且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取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3.綜合激勵評價,激發學生動力
每一次綜合性的學習,并不是學生完成以后就結束了,教師還應該在完成后做好評價和總結。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多使用激勵性評價。在學生完成探究后,教師組織學生將每個學生或每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收集展示,同時讓學生都參與交流探討,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在探討中明白不足,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努力學習的動力。
總之,綜合性學習對初中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還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思維、新方法,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展開綜合性學習,在學習中全面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