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江蘇儀征市陳集鎮中心小學)
觀察和表達是習作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從身邊的景物中發掘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如春游踏青活動,有同學寫道:“春風徐徐吹來,它喚醒了大地,它喚醒了一切。小溪開始‘嘩啦嘩啦’地唱歌,好像是為了春姑娘的到來而歡唱。春姑娘用它那靈巧的雙手為大地繡起了朵朵鮮花。那美麗無比的花兒,在風中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河岸上的柳樹開始抽出了嫩綠的新芽,柔嫩的柳枝在微風中搖曳,仿佛少女飄逸的長發。河面上霧氣蒸騰,好像湖面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又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通過類似的觀察活動讓學生捕捉作文素材,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我們的家鄉陳集鎮地方物產豐富,尤其是大椒鹽、菜籽油在整個江蘇都很出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大椒鹽、菜籽油的加工過程,有了親身體驗,學生對家鄉產品的外部特征、加工制作過程、價值用途等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他們會用量身定做的“解說詞”來介紹這些特產的特點,會設計生動活潑、朗朗上口的廣告詞來推銷家鄉的特產,也會用優美的文字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儼然就是一部舌尖上的陳集紀錄片。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將家鄉的美味顯示在筆端,不僅拓寬了語文學習的空間,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學生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由于沒有親身體驗,寫出來的勞動場面往往不夠生動。要想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走出書本,去參與勞動,讓學生從勞動的旁觀者變成親歷者,拓寬學生的視野。
如“我是種菜小能人”活動,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親手種下一棵西紅柿、一棵黃瓜苗等,每天觀察,記錄作物的生長過程和真實的勞動體驗。當然,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間觀察、了解農作物。可以讓學生親自去喂雞、喂鴨,記錄下真實的勞動感受。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農業示范園、養殖基地,了解農業發展新技術,感受新科技的魅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就會逐漸擺脫“無米之炊”的困境,寫出真情實感。
每一個個地區,每一座城鎮,都有自己的文化積淀。我們的家鄉陳集是揚州西部的重鎮,歷史上被稱為“西山小揚州”。這里的歷史資源相當豐富,有“西山八景”“神墩商周古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這里有很多歷史名人,陳琰、阮元、林溥等都曾在這里生活……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挖掘這些資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當地老人、利用圖片文字介紹等手段,充分挖掘家鄉的歷史遺產,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家鄉的歷史,這樣還怕他們寫出來的文字沒有真情實感嗎?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在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了感受家鄉變化的主題,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工廠、街道、社區,一邊搜集老照片,一邊進行尋訪參觀,讓學生感受家鄉的巨變。通過新舊對比,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不僅內容具體,言之有物,而且情感真摯,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對家鄉的自豪感。
廣闊的農村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素材庫。我們要引導學生走近農村生活,并讓豐富的地方資源進入他們的寫作中,為學生的習作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