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江蘇揚州市邗江區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
師生對話是視角與思維相互轉換和意義生成的基礎,但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時常會有學生的回答出現意外,超出了教師預期的期望值,適度采用迂回策略,架構學生個性得以張揚的對話場,就能有效化解尷尬,形成曲徑通幽的教學妙境。
當學生回答問題錯誤但又不需要進行深入追問時,巧妙地運用轉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護答非所問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激發了了其他學生的認知動力。因此,教師不需要急不可耐地將自己的答案和想法向學生和盤托出,而需要將繡球拋給學生,切不可犯越俎代庖的錯誤。
比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小說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讀懂洪教頭的對話后,嘗試開掘出其對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將其中所蘊含的詆毀、嘲諷林沖的語意開掘出來,但一位學生似乎并沒有理解教師的用意,將洪教頭的話又重復了一遍。此時,教師并沒有急于讓自己預設的答案登場亮相,而是調轉話鋒:你能邀請一名同學們來幫你回答嗎?看似回答錯誤,但教師在轉嫁的過程中重新將主動權交還給了該生,并使得其他學生快速調整了自己的思維,順勢完成了這一任務。
采用迂回策略,不僅保護了學生,同時也給予其他學生以廣闊的認知空間,提升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能力,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展。
課堂不僅是師生生命相互交融、碰撞的場所,更是學生內在生命成長的重要通道,在師生對話過程中常常會有全新的資源產生。教師需要從自己教學目標出發,把握有利的教學契機,在即時性追問的過程中,運用有效的策略讓課堂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位骨干教師在執教《愛如茉莉》一文時范讀第八自然段,一位學生指出“直‘奔’醫院”的“奔”字應該讀第四聲。課堂氛圍頓時陷入尷尬,但這位教師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和顏悅色地點點頭,示意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該生解釋道:“讀第一聲,表示動作奔跑;讀第四聲應該是帶有目的性的。課文中作者的爸爸牽掛媽媽,內心肯定是焦急的,奔向醫院,帶有很強的目的性,所以應該讀第四聲。”教師聽后愛撫這位學生的頭,贊許地說:“你是我的老師才對啊!你還是作者爸爸的知音呢!那爸爸是在什么情況下奔向醫院的呢?”(教師故意將這個“奔”字的第四聲讀得很重),該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再次發問:“如此來寫一個‘奔’字,你覺得作者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教師緊緊扣住這個“奔”字展開追問,讓學生在循環往復地過程中不但深向文本內核,達成了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一字未宜疏,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適度、適時地追問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也是鑄造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錘煉教師教學藝術的載體,能使得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資源不斷走向深入。
很多教師在度的把握上有失偏頗,常常會犯下矯枉過正的錯誤,在過于追求片面化個性解讀時,常常會導致閱讀教學背離了原本的價值取向。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思辨爭鳴的過程中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及時的改正。
如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一位學生對愛因斯坦不注意個人形象的做法頗有微詞,甚至還拿出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思辨爭鳴:愛因斯坦不修邊幅,究竟能不能被稱為偉大的人呢?學生紛紛從課文中的內容出發,認識到愛因斯坦之所以不修邊幅,主要是因為他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研究上。所以,我們不能從一個人的表面來判斷一個人,而需要從他怎么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來進行深入思考。
當學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師預期所想,而完全背離了基本的文本取向和價值體驗時,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思辨和爭鳴,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將學生的認知朝著正確的方向引領。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的有效對話才能激活課堂的內在活力,使之呈現出水乳交融一般的境界。即便是學生的回答已經與教師預期相去甚遠,但只要教師善于選擇適切的策略,就可以繼續上演無法預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