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 顧梟君
1.批改符號簡單。符號批改屬于非常傳統的一種批改方式,一般教師會采用“×”或“”代表全部錯誤,等學生改正之后,再把“×”或“”改為“√”。比如教師給出以下幾題:(1)5.7÷9=?(2)5÷8=?(3)305÷3.6=?,若是哪道題學生答錯了,教師就會在旁邊畫上一個“”,等學生糾錯寫出答案之后,教師可以將“”直接改成“√”,保持書面的整潔性。其次,當學生書寫潦草,教師沒有看清楚學生所書寫的答案內容或者計算過程的情況下,一般會使用“?”表示疑問。當學生在某道題解答的過程中出現部分錯誤的時候,教師會用“〇”符號將錯誤部分圈起來,以表示其他環節沒有錯誤,僅“〇”中的內容錯誤,也有教師用“____”表示部分錯誤。由此可見,教師為了完成大量的批改任務,采用操作簡單的符號批改方式,并且僅僅以符號標注出了錯與對,學生并不能從教師的批改中明白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分析錯誤的原因,甚至學困生會在大量紅色的“×”中對數學作業產生心理的抗拒,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2.評定方法單一。評定方法是指教師在學生作業批改中所采用的方法,評定方法主要可以分為百分制法、等級制法、語言法、重點面批法、互改與自改法、二次計分法、“下水作業”法等。但是經過了解我們發現,小學數學在作業批改中以百分制與等級制的評定方法為主,極少甚至不會采用其他的評定方法。百分制評定方法在新課改之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備受歡迎,教師會在數學作業的布置中根據問題的難易度,分別將其定義為“5分”“10分”“15分”……并且按照學生的作業題目完成正確率給予分數化的評定。等級制的評定方法是,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整潔度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將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分為“A”級、“B”級、“C”級或者“優”“良”“差”的等級劃分等。但是,無論是百分制法還是等級制法的運用,都忽視了學生在作業批改中的參與性,也忽視了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習態度等隱性因素的評價,讓小學數學作業批改在不當的評定方法使用以及狹隘的批改關注點中逐漸走向“低效”。
3.評語使用較少。評語在作業批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在以往的作業批改中最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在現行的新課標中明確了描述性評價的重要性,并且提倡教師在作業批改中采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以評語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起到鼓舞與激勵的效果。但是,我們發現,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評價中所采用的描述性語言過于單一,比如“注意”“有進步”“馬虎”“加油”等簡單詞匯,雖然這些評語具有提示性、表揚性的作用,但是卻嚴重缺乏感情,無法讓小學生真正了解到在哪方面應該“注意”,自己在哪方面有“進步”,無法清楚地了解到缺點,也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弱化了評語的教育功能。
1.注重批改符號規范性。符號批改是一種簡潔的批改方法,可以提高教師的批改效率,但是在以往的作業批改中,教師所采用的批改符號過于隨意,可以說教師按照自己的習慣或者意愿隨意選擇運用哪種符號,而當學生看到批改符號的時候,需要根據作業的內容猜測教師所給出的批改符號意義,在猜測的過程中很可能曲解了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教師應規范批改符號,固定某一種符號所代表的是什么內容,并且將其告知學生。其次,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設計新型的批改符號,明確批改符號的使用范圍,制定合理的批改標準,為小學數學作業批改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礎。
2.給學生參與作業評改的機會。大部分學生都希望有機會參與到作業批改中,但是,因為教師擔心學生胡亂批改或者批改錯誤等問題的發生,而將學生這種意愿扼殺在搖籃中。對此,教師應在作業批改中認同學生參與的身份,并注重擴大學生的參與范圍與參與形式,比如簡單的家庭作業可以選擇優秀生批改,課堂習題訓練可以選擇同桌互相批改,難度較高的作業可以選擇教師先批改學生后模仿批改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作業批改中由他人思及自身,發現他人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在學生參與的作業批改中可以使其感受到教師的殷切期盼,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增進師生情感,讓學生學會主動發現自己或他人的錯誤,在自我反思與自我糾錯中獲得進步。
3.豐富評價方法。作業的評改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上述中提到的幾種之外,還有分層評定法、積分評定法等等,以豐富的評價方法為數學作業的評改注入新的活動。同時,在作業評改中需要教師在作業完成結果評價之外,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以及作業完成過程中的其他積極表現進行綜合性的、多向性的評價,讓小學生從教師的表現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方式中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此外,教師可以給每一位學生做一份檔案,將學生每一階段的作業完成單項情況、整體情況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后進行對比,讓學生可以親眼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對于自己經常出現的錯誤印象更加深刻,避免問題的重復。
4.使用人文性評語。評語內容單一、缺乏情感是人文性缺失的主要表現,為了讓作業批改走出人文性缺失的困境,小學數學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其一,增加評語使用頻率;其二,豐富評語類型;其三,在評語中融入人文性元素。比如在“分數的簡單計算”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道題作業題“1/2+1/3=?”,此時掌握分數計算法則的學生可以很輕松計算出“1/2+1/3=3/6+2/6=5/6”,從而計算出正確答案,此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寫道:“你真聰明,老師也能夠看出你上課的時候一定認真聽講了,繼續努力,老師期待你下次會更棒。”也有一部分學生并未掌握分數計算的要領,在“1/2+1/3=?”這道題計算中給出的結果有“2/5”“6/5”等等,此時可以給出這樣的評語“再想一想我們課堂中學習的分數計算規律,你是不是忘記了什么?再想一下就知道了。”然后教師可以在末尾畫一個笑臉或者一朵花等,讓學生即使做錯了題,也會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與鼓勵,激發小學生的進取心,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
綜上所述可知,作業批改方法、形式的不當,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制約了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生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豐富作業批改符號,增加學生在作業批改中的參與度,豐富評價方法,使用人文性評語等方式,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評改的有效性、實質性,發揮作業批改的教育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