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德順小學 王伯太
語文課堂的簡潔、簡約、簡練主要指的是教師的語言和課堂流程,環節不能過多,互動不能過雜,講解不能過細,轉換不能過頻。但是,一堂語文課如果過于樸實,只知道讀、記、寫、練,老師三言兩語草草了事,學生機械重復死記硬背,那就太枯燥乏味,如一潭死水,波瀾不驚,教師沒有激情,學生無精打采,毫無美感可言。所以,必要的課件、音樂、活動等可以加入,使課堂錦上添花,活色生香,情景交融,如詩如畫,只是不要喧賓奪主、過于鋪陳即可。一堂課正如一篇佳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又正如出海的弄潮兒,有波峰浪谷,有水平如鏡,有浪遏飛舟,有勝利凱旋。古人在寫詩作文時講究“起、承、轉、合”,它把體裁結構、文字內容、表述意境連綴成一個完美的整體。無好起,則無好下文;不緊承,則顯散亂;不轉折,則顯平淡;不整合,則無意境。如果將這四個字引申到語文課堂上,也是適當的。
起,即導入,如同戲曲音樂中的前奏,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動力,形成學生思維焦點。語文教師是本堂課的導游,帶領學生即將游覽語言的塔尖、文學的殿堂,所以,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開場白,也就是每堂課的導語,三言兩語,引人入勝,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沉浸到下面的學習中。當然,導入方式多種多樣,有直接導入、復習導入、情境導入、游戲導入、歌曲導入、介紹導入、問題導入、談話導入、情景導入、表演導入、故事導入、懸念導入、質疑導入、朗誦導入法、謎語導入、史料導入、類比導入、游戲導入等等,但要記住,導語須求“簡”,要融情于心,化詩于景,片言知意,只語點題。正如《琵琶行》中所言: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幾個音符,就可以讓人悲從中來,潸然淚下。
承,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感知、理解、延伸和發展,圍繞預設目標整體推進,步步為營,層層深入。目標需要預設,一個課時設置一對目標為宜。其一為“文”,體現工具性:知識與能力;其二為“道”,體現人文性: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前導入尤為重要,就像一場戲的開場,是否奪人耳目,決定著觀賞的價值。其次,最為關鍵的當然是整堂課的教學目標,只有做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才能讓學生有條有理地踐行探索的使命。接著就是圍繞重難點,讓學生從文本理解達到情感升華。而檢驗學生發散思維、表達思維、集體智慧的重要環節就是小組合作探究,這個環節要注重朗讀與聆聽的關系。在學生自讀一遍后,可以采取配樂朗讀或老師誦讀的方式,學生最好不要對照課文勾勾畫畫或做批注,而應該閉著眼睛或昂首向天,靜靜地聽,全身心投入到文章或詩歌營造的情境中,去體會、去感悟、去想象、去概括。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整篇文本有宏觀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老師可問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或本詩寫的是什么,學生經過回憶、思考,肯定會回答上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一個環節又一個環節推進,扎扎實實地走向目標達成。正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承題破詩,一下子把讀者引入到空靈浪漫的意境中,思接千載,文如泉涌,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會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發問,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水到渠成,渾然一體。
轉,就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能力、層次、深度的一個過程,主要就是通過課堂拓展延伸環節,使他們的課堂學習上升到情感體驗與應用層面。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潮,常常隨著學生的展示、比拼、檢測而展開。
在知識轉化與提升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讓中上游學生的雙重能力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又要讓學困生的基本能力得到消化與鞏固,從而讓全體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設置疑問和競賽回答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方法,問題設置是一門藝術技巧,它關系著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望。于無疑處生疑,小疑處生大疑時。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了形成教學高潮,教師要善于點撥,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質疑。疑問精妙有趣,則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自由爭論、比拼回答中獲得真知,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由事向情、理的過渡是這一階段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進行轉化。這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合,是本節課的總結、拓展、延伸,是最終的“大團圓”,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足夠思考、寫作的余地,正所謂“課雖盡而余音繞梁”。合是語文課堂教學從文本走向社會生活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考驗學生的思想高度與知識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智者,要讓他們以文學、藝術、音樂、科學、飲食等生活學識,去分析文本的國家意識與社會價值。然后,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文本所蘊含的情感進行加工、提煉,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最后,教師要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在拓寬知識、擴大視野之余,讓學生進行讀寫暢想,內化積淀,寫出“眼中景,心中情”,提升他們的人生感悟,使文本蘊含的人文情懷得到更充分的展現。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朵花兒都會喚來春天,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有讀者。
總之,一堂語文課,應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一支動聽的歌,一首感人的詩,一幅絢爛的畫,所以更應該講究“起、“承”“轉”“合”,講究“鳳頭”(起始異彩紛呈、引人入勝)、“豬肚”(承轉跌宕起伏、內容豐富)、“豹尾”(收束簡潔有力、回味無窮),這樣的課堂,渾然一體、張弛有度、動靜結合、首尾照應,絕對精彩絕倫、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