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單衛靜
基礎教育各階段的數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就是幫助該階段的學生掌握和積累數學相關的基本活動與實踐經驗,而綜合與實踐課程就是積累基本的活動與實踐經驗的重要教育載體。如何正確地詮釋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內涵,演繹“綜合”與“實踐”的精彩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數學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充分彰顯自己的綜合知識特色,它需要得更多的是對綜合與實踐知識的有機結合以及方法的靈活運用。但是現實教學中,總是會有一些數學教師認為課本中精心設置的這節課沒有充分涉及新的數學知識點,甚至感覺教材內容過于簡單。就這樣,一節精心編制的數學教材內容因為得不到教師的重視而被草率處理。有這樣的經歷或者這種想法的數學教師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例如,六年級數學下冊《旅游費用的計算》一節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課,就有教師帶著學生只用了十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草草結束了這節課。課是這樣安排的,以PPT的教學形式給學生出示一些關于自選旅游景點的相關圖片,讓每個學生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圖片,說一說自己曾經的某次旅游經歷,聊一聊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等,最后讓學生挑選一個自選旅游景點,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就這樣結束了。實際上,大部分課型都是有關綜合實踐的數學應用,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讓教師幫助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數學信息中快速提取出最有用的數學信息,通過計算、比較、有序地進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短短十分鐘的課堂教學討論時間,不難想象,學生在理解旅程期間費用的計算方式、選擇票價的計算方式以及計算合理的旅程費用等各個方面一定也是囫圇吞棗式、不知其味的,最終也一定不能順利地發現和解決存在的數學問題。所以在教學前期,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就是為了要充分突顯數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內容,數學課程所特有的基礎知識教學方法與實際應用技能是必須放在首要戰略位置的。而小學現代數學課本以及其中的數學綜合實踐與活動教學模塊,實則對現代數學一線的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一級的教學和學習要求,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探索數學、理解數學并且更好地應用數學。
在我國數學新課標中對于綜合與數學實踐的標準解釋之一,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明顯,該標準很重視“綜合”二字,換言之,就是我們的教學過程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如何能夠通過綜合地運用不同的方式以及方法、知識去理解和學習各種綜合性的數學內容。我們的學生和教師正是通過借助這種聯系,以綜合性較強的數學課程為依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發掘自己在生活中探究的數學以及用綜合性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潛能。
綜合性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實際上應該是關聯和相通的,新課標中提及的“綜合”不僅指的是數學本身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也是數學相關學科與其他綜合性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遷移。例如,五年級數學上冊《面積是多少》一節新課,教學目標的重點就是通過理論的學習,使得學生有機會把比較復雜的圖形分割、拼接或轉移成比較規則的圖形,并能準確地計算得出復雜的規則圖形面積。因此,學生不僅需要在教學中綜合掌握各種多邊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的面積計算的方法,還要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估算方法。這其實已經帶領學生經歷了將統計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有效綜合的過程。
如果說研究與綜合是打開學生學習和思維的大門,那么綜合與實踐就需要學生有一種勇于探索的精神,它是一種我們會受用一生的研究與學習品質。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教學時,是通過引導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和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新的基礎數學知識和新的思維方法。而綜合性教學則主要是通過引導教師和學生充分運用以往的基礎數學知識去研究和解決現實的數學問題,它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組織開展各項具體的研究性實踐教學活動,在此實施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研究性實踐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研究與學習的實踐性意識。例如,三年級數學下冊學習《軸對稱圖形》,活動的流程可以是讓學生收集各種軸對稱圖形,觀察其特點,尋找并設計畫出對稱軸,創作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每次活動前,教師要指引或激發所有學生親自走進社會生活和美麗的大自然,用自己的創造力和個性的生活方式去觀察和捕捉身邊的每一個軸對稱圖形,或是親自手工制作符合本課要求的物品。只有學生身在其中,他們的視覺感官和理解才深刻,沒有了實際的視覺觀察,數學知識也就脫離了現實,談何應用。
綜合與實踐從本質上說可以是一種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思考特定的內容或特定任務做出反應,需要學生進行信息加工,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這是許多學生都不知道的,需要教師明確指出,或者通過以身示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觀察到。在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綜合性課題教學研究方面,國外有很多成功的教學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一方面,數學得益于學科資源整合課程的設置,另一方面,對于數學自身的綜合性,教師教學也非常重視對課題的主動研究。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內容要側重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再指導學生系統地逐步深入理解,旨在建立一個圍繞強有力的觀念構建、知識的整合網絡,而不是僅僅刺激學生機械記憶各種信息。比如,教師給出一個熟悉的主題,以問題形式激發學生對主題的興趣或是與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當學生一旦明確目標,并且具有足夠的知識經驗,他們可能希望馬上進入應用狀態,即使會有較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他們也可以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和方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借此組織學生深入討論所有的建議。
一般來說,教師應該在綜合與實踐課結束后做出相應的匯報和反思,并再次強調活動的目的和目標,反思學生如何達成或達到怎樣一種程度,提醒學生這一活動在本單元教學或整個課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