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侯彥宇
國內學者大多采用Diener(1984)對主觀幸福感的定義,他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評價者依據自己設定的主觀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的評價。主觀幸福感包括了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維度,其中,情感體驗又分為積極情感體驗和消極情感體驗。
1.主觀性。學生的幸福感是學生的主觀感受,是學生根據自身的標準來判定是否幸福,而不是外在標準和他人標準。學生的幸福與否只有他自己的真實體驗是最準確的,所以這樣的評價方式帶有學生的主觀因素。
2.整體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學生對自身的全面的心理評價,其中主要包含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方面。主觀幸福感反映的是學生整體的生活質量。
3.相對穩定性。以往研究發現,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雖然有時會受到情緒和情境的影響,但總體來說,主觀幸福感具有相對穩定性。
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將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歸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種。
1.外部因素。家庭是個體的重要生活場所,而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Furnham(2000)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是預測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研究中還發現,母親的教養方式產生的影響作用大于父親的影響作用。
生活事件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有一定的影響,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也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大致分為三種,即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降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水平保持不變。一般而言,正性生活事件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負性生活事件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負性生活事件比正性生活事件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影響更大。
社會支持也是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之一。學者們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當小學生獲得了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支持時,個體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會增加,而消極情緒和消極反應會減少。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小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主觀幸福感越高。
同伴關系在小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通常來說,積極樂觀、善良隨和的小學生更容易被同伴接納,有著較好的同伴關系,不容易感受到孤獨,體驗到的幸福感較多。
通常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到家長、學校的重點關注,自然也影響著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一般而言,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多的積極情緒,主觀幸福感體驗較高。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較多的消極情緒,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主觀幸福感。
2.內部因素。人格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因此被認為是預測主觀幸福感最穩定的預測指標之一。梳理以往研究發現,學者們對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眾多研究表明,人格中的外傾性、嚴謹性與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而神經質與生活滿意度存在負相關。
自尊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大量研究發現,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小學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
應對方式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較好的預測作用。以往研究發現,采取積極應對方式處理問題的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采取消極應對方式處理問題的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
1.學校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校園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感受到在校園生活的溫暖,校園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學校還要積極組織有意義的校園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
2.教師方面。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成績的提高,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有利于學生提升主觀幸福感。
3.家庭方面。家庭氛圍和家庭環境對小學生有重要的影響,父母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要注意對學生的教養方式,應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家庭帶給自己的幸福。
4.學生個人方面。生活中,學生要學會用樂觀理性的想法來看待問題,遇到問題,應學會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在生活中多與老師、父母和同學溝通,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近些年來,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要高于初高中學生,小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對人堅信和被人接納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孫芳(2013)的研究得出,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在年級和性別上差異不顯著,總體水平較為穩定。學業成績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學業成績較好的小學生,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教師評價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預測作用,教師的評價越高,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越強。崔志筱(2017)在研究中發現,小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父母心理控制存在顯著負相關,社交焦慮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相關。社交焦慮在父母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江光榮(2008)在研究中得出,人際行為技能與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呈相關關系,且對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預測效應。李燕燕(2014)在研究中得出,積極心理品質與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擁有較多積極心理品質的學生,其主觀幸福感的水平較高。李凌娜(2018)在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研究中發現,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目前,國內外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較多,但研究群體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大學生群體,而對小學生群體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研究方法上,實驗性的研究較為缺乏,研究多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形式,測量工具的編制較少,且目前學者們編制出的測量工具所測量的內容和緯度也并不相同,而研究的內容和形式方法上也不夠豐富,略顯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