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德順小學 王伯太
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收獲了很多的工作經驗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現把基層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建議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提供指導與幫助。
1.個別教師目標定位粗糙,不夠準確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但個別教師未能深入鉆研教材文本,出現教學重難點模糊,其表現是教學目標定位偏頗、粗糙,與語文課程標準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在教授的過程中不能正確、有效、靈活地引導學生,導致課堂氛圍凝重,教學效果蒼白。目標制定中要有“保底”的意識,確保所教出來的學生是“合格產品”。
目標設計凌亂,全盤“播撒”,導致的結果是教學環節脫離文本,教學內容繁雜多樣,從而使學生一直處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狀態。
2.部分課堂教學偏離方向,語文味不濃。部分教師對課型的把握存在問題,如識字課類似自然課;閱讀課上成了識字課;第一課時中設計了第二課時的內容。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并不差,但由于對課型把握不好,目標定位不準,導致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另外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閱讀課,讀的時間不夠,讀的層次不夠深入;識字課,未真正落實“識字寫字”的任務;小練筆課,學生整理思維的時間少,教師講的時間多,尤其忽視了小組合作方法的培養等等。
3.部分課堂激勵評價單一、缺失或失當。個別教師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不予以評價。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忘記鼓勵、評價,或者評價單調,毫無活力和激勵性,不能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興趣。個別教師的評價不得當或錯誤:學生明明回答錯了,或是答非所問,老師還是一個勁地表揚“你回答得真棒”;讀書時明明讀得毫無感情、毫無精神,老師卻用善意的謊言評價他“你讀得真棒”。這種善意的謊言在我看來最具有欺騙性。長期以來,我們的老師為了踐行評價機制,卻忘卻了幫助孩子糾正不足的機會,更多的時候,教師的評價往往就是那幾句話或者拍拍手這一個簡單的動作。由此說明,教師在業余沒有更好地學習有效多樣的評價藝術。就如評課者評價“上課教師衣著得體,教態大方”一樣,似乎沒有錯,但說不到點子上,沒有抓住要點,就是在無關的細節處浪費時間,其實也是錯了。課程標準規定評價“朗讀”的標準是“正確、流利、有感情”,而不是聲音是否洪亮。首先,讀的方式種類多,默讀、朗讀、瀏覽都可以。其次,就朗讀來說,“高聲誦讀以暢其氣,低聲慢吟以玩其味”,聲音可高可低,功能作用各不相同,可以根據讀的需要而定,我們不能長期堅持只把讀引向單一的高聲誦讀。
4.不注重課堂的有效建構,生成度不足。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能夠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認識,還能結合生活獲得新的知識體驗。而教師在整堂課中,不管是課堂文本的設計,還是行為語言的啟發,都要以全新的方式構建不一樣的風景,而不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牽著學生的耳朵、趕著學生的思維去完成整堂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循規蹈矩的方式培養的孩子毫無創造力,這樣古板的教學更是對課堂、學生、課本的折磨。只有重視課堂的重建與開發,才能使課堂這片沃土上長出生機勃勃的莊稼。課堂是老師的陣地,更是學生比賽的賽場,只有真正調動學生的頭腦風暴,才能使學生走進更為廣闊的舞臺,才能使語文走進生活,更能讓學生成為表演者、探索人。而我們的部分教師懶于二次開發課堂與學生,卻勤于自我陶醉,從而讓自己的語文課堂距離語文、距離生活越來越遠。
5.老師講解過多過繁,無驗評時間。個別老師無效提問過多,淺顯幼稚的提問、滿堂問、模式化提問、預設答案的提問、判斷式的提問等。學生習慣性回答,不動腦筋,不作思考,毫無意義,白耗時間。個別老師逐字分析太多,把淺顯的知識講得深奧,簡單的知識講得復雜,遠離文本,過度發揮,這都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個別老師備課扎實,上課盡心盡力,但效果微乎其微。通過實際聽課才發現,這類老師的教學設計內容龐雜,教學活動花哨,整堂課學生異常興奮且教學氣氛熱烈,貌似成功的一堂課卻問題百出,具體表現為大多數學生的課后反饋是一問三不知。個別教師上課時貪多求全,總是想在每篇課文的每節課都把字詞、作者、寫作背景、課文結構、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方面面都講全、講深、講細、講透,唯恐有所遺漏而耽誤了學生,結果大量的時間用在分析上,導致拖堂,無驗評時間。
1.研讀課標要求,準確定位。語文課的重點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獲得語文本身折射出來的情感領悟,但這兩項素養要落實、提升,最關鍵的是要在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這五種課型中打好基礎,從而一點一滴、從點到面地達到知識的滲透與應用。但是,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拿到教材憑感覺教,結果該教的語文知識沒教,該落實的語文基礎沒落實,該訓練的語文技能沒有訓練,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沒有培養,教學處在一種淺層的、低效的狀態之中。因此,研讀《小學語文課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必由之路。
2.重視目標生成,實效為本。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方向盤,是決定學生正確探索的領路人。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盡量體現合理性、實效性,高瞻遠矚;要把握每個學段的目標;要閱讀、借鑒《教師教學用書》,認真研讀教材,明白教材編寫的意圖,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要在知識性、人文性、審美性上下功夫,達到學生知識的積累,品德的成長。
3.梳理文章脈絡,高屋建瓴。在朗讀、聽讀的基礎上,學會概括全文內容,這是整堂課的基礎。有以下六種方法:一是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自然段的主要意思連起來;二是抓課文重點詞語,把這些詞語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成一段話;三是找出文章的關鍵,如中心句、中心段等進行概括;四是根據文章題目進行聯想并歸納;五是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內容的提煉;六是用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進行概括。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運用最適合自己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理清文章脈絡,這樣才能對課文有宏觀的印象,為下階段教學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4.重點難點突破,集中攻堅。在語文教學突破重難點方面,既要有“孤舟蓑笠翁”的韌勁,又要有“獨釣寒江雪”的鉆勁。一是讀出真意。要遵循“范讀—試讀—品讀—演讀”“讀通—讀順—讀懂—讀美”的程序和目標進行訓練,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二是理清思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想,理清寫作意圖及背景。三是精選問題設計。不同內容的文章,不同題材的文本,在問題設計上,我們在精挑細選的同時,更要注重問題的藝術性、熱點度,一定要面向學生的興趣去構思,做到問題少而精且有思考交流價值。四是積極討論。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啟發思維、引導方法、總結結論、賞識鼓勵,最終得出正確答案。五是精準訓練。要做到“讀、講、練結合”,在“雙基”(字、詞、句、段、篇等基礎知識和讀、聽、說、寫等基本能力)訓練上下功夫,突破難點。六是聲色光影。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音視頻、游戲、互動等有效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使學生感觀世界受到與文字描述不一樣的刺激,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達到突破重難點的效果。
5.注重學法指導,授之以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一要教給預習、聽課、朗讀、自學、練習等方法;二要進行標點、字、詞、句、段、篇的學法指導;三要進行查字典、找資料、歸納、類比等方法的指導;四是教會學生閱讀、想象、質疑、感悟、體會、寫作、創新等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對學生以后的成長不無裨益。正如“聽鳥聞歸雁,看花識早梅”,再不需老師指指點點,指手畫腳,學生自己就能找到春天,放飛理想。
理念是行為的內核,行為是理念的外顯。這次課堂教學講賽雖然結束了,但是留給我們的思考才剛剛開始,希望我們在新課程的腳步聲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創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