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小學 須 艷
德困生并不是差學生或者壞學生,而是在生理狀況正常狀態下,因為思想品德方面以及行為習慣方面不良問題無法與其他同學、環境融為一體的學生群體,是德育教育中的發展落后的學生。處于中年級階段的小學生身心正在快速發展,此時做好德困生轉化工作非常必要,能夠在學生形成價值觀和思想品質過程中及時改變學生的不良想法,有助于班級秩序的維持,形成促進班級所有學生積極向上成長的健康班風。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我國中年級德育教育中的德困生仍然較多,分析德困生形成原因是制定和實踐轉化工作的主要依據。由此可見,小學中年級德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十分必要,是小學中年級教學工作的重點任務。
1.學生因素。中年級小學生年齡尚小,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所接觸以及掌握的知識面比較狹窄,導致學生認知水平不高,缺少良好的應變能力,因此在面對錯誤思想、錯誤行為、不良誘惑時沒有良好判斷力和控制力,容易受其影響形成不良思想品質,成為德困生。此外,有些中年級小學生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明確學習的意義,所以在學校態度非常不端正,面對教師的指導和管教,不僅沒有意識到自身錯誤,還容易產生叛逆、厭學心理,久而久之愈加失去學習信心,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也會引起德困生問題。
2.社會因素。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正式到來,網絡環境中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也充滿著大量黃色、暴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文章、信息、圖片,一旦不良信息被中年級小學生在使用手機、電腦時所接觸到,將會對其價值觀和思想品德產生嚴重侵蝕,加大學生德育教育難度,增加學生德困幾率。
3.家庭因素。很多中年級小學生父母由于經濟生活壓力較大,在外地打工,導致孩子與爺爺奶奶留守于家鄉,由隔輩親以及父母關愛的缺失引起孩子自私、不接受管教、性格孤僻乖張等問題,成為班級的德困生。還有部分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穿不穿得暖、吃不吃得飽、住不住得好這些方面,忽略了對孩子學習情況與思想品德情況的關注,沒有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工作,導致家庭德育嚴重缺失,孩子德育素質非常落后。
4.學校因素。學校方面產生中年級德困生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部分小學學校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深重,將所有精力集中在智力教育上,更加關注取得較高成績的學生,忽略了德育工作,沒有及時表彰學生中的思想品德模范榜樣,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感受不到榜樣的號召力量和積極影響,德困局面逐漸形成。其次,有些小學學校中年級班級學生數量較多,特別是農村小學班級學生容量更大,這就造成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很難對學生顧及全面,且在繁重課程教學壓力下沒有充足精力和時間開展德育教育,引起了德育后進生越來越多問題。最后,一些小學中年級教師缺少與學生的溝通藝術,習慣性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嚴厲語氣面對學生,師生之間的關系不甚和諧,學生對教師抵觸情緒較大,這也加劇了教師德育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是引起德困生出現的一大因素。
經過上文對小學中年級德困生幾方面成因的分析研究,可以明確小學中年級教師面臨著任重而道遠的德困生轉化工作。新時期背景下,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做好德困生轉化工作,促使所有德困生能夠積極、健康、樂觀地成長。在具體實踐中,小學中年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關懷,給予溫暖。溫暖可以將一個人內心的冰凍化解開來,打開人的心結所在,使其在接受溫暖后積極溫暖他人。與普通學生相同,德困生同樣需要和期待著教師給予溫暖關愛,所以小學中年級教師要關注班級中所有的學生思想品德情況,對德困生加強關懷,用慈愛的態度走入學生心靈深處,改變學生對他人習慣性存有敵對態度和無所謂態度的情況,讓德困生發現教師非但沒有“嫌棄”他們,反而不停給他們溫暖,理解和心疼他們的無奈,德困生冰凍的心在這份持續溫暖下不斷融化,形成了一顆溫暖的心,健康向上地生活與學習。
例如,在面對班級中學生紛紛躲之不及的“搗蛋大王”時,教師通過觀察發現他只是用這種錯誤的方式想要獲取更多人關注而已,并沒有真正傷害與破壞他人的心理。教師明確學生內心需求后,加大了課上課下對他的關注,課堂增加提問他的次數,在學生回答時側耳耐心傾聽,間或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讓學生發現原來教師和同學的關注還可以通過積極學習得到,課下主動與他聊天談心,圍繞班級管理有哪些好方法一起制定管理計劃,對學生的提議加以肯定與實施,增強學生自我管理和維護班級秩序的責任心,讓學生發現教師和同學的認可還可以通過參與班級管理得到。在課上課下的雙重轉化策略并進下,學生德困現象明顯改善,從躲之不及的“搗蛋大王”變成了人人歡迎的“積極分子”。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中年級小學生出現德困問題必然是有原因的,且德困生的成因存在很大差異性,想要更好地完成德困生轉化工作,就必須要明確學生思想品德落后的真實原因,以原因為依據和轉化方向,制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轉化策略,從而增強轉化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例如,在面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失家庭關愛引起情感自卑性較強、學習自暴自棄的學生時,教師可以先加強與學生父母的聯系溝通,和父母一起交流學生目前情感自卑、思想品德落后方面的問題,與父母一起制定出學校方面的德育計劃和家庭方面的德育計劃。首先,父母無論多忙每天晚上都會與孩子視頻通話至少半小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避免使用“一切都是為了你”等容易加劇孩子心理負擔的語言,而是構建輕松、溫馨的親子氛圍,讓孩子每天都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體會到父母與自己親情不是距離所能阻擋的。其次,教師在學校積極組織多樣化班會活動,讓該名學生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班會組織事務,給她創設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的機會,每一場班會的成功舉行都讓她成為了“軍功章”上的一分子,與其他班會組織成員共享成功喜悅,逐漸改變情感自卑現象,樹立起了情感自信,意識到團結和集體的力量。各個科任教師根據德困生學情采取分層教學工作,在科目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從自暴自棄變為自主探究學習,經過家校的共同努力,德困生轉化終將獲取成功成果。
3.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中年級小學生的德困情況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因此德困生的轉化也不是朝夕之間便可實現,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將這項工作作為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工作,不可三分鐘熱度,在幾次德育轉化策略無明顯效果后便不再繼續轉化。教師要堅信水滴石穿,秉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德困生轉化態度,用耐心、愛心、恒心持續給德困生正確引導,挖掘德困生身上的潛能和閃光點加以培養,切實承擔起轉化德困生的使命任務。
總之,形成中年級小學生德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轉化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德困生形成的具體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轉化策略做好這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讓所有中年級階段小學生都能夠積極健康地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