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中學 何波濤
培養學困生形成良好的數學運算能力是提升其數學成績的必要條件。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大對學困生的關注力度,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而后選擇適當方式培養其運算能力,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更好地提升其數學學習效率。
首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器實現了全面普及,其功能也在逐漸增多,新教材中也增加了許多用計算器完成運算的內容。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計算器是可以替代傳統計算的,數學運算的學習也沒那么重要,在運算過程中過度依賴計算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計算器是把“雙刃劍”,除了方便了我們的運算外,還消磨了學生的運算學習熱情,導致學生的筆算、口算能力低下。而在考試中是不能使用計算器的,或多或少地會出現一些基礎運算問題。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加大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力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理解計算器的實際作用,提升學困生的運算能力。
其次,教師要理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普通學生相比,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寬容與愛護。當學困生出現錯誤后,教師首先要明白犯錯誤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不應一味地指責學生。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了解學生的典型思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整體思維的錯誤,幫助學生共同分析錯因,讓學生在錯誤中成長起來。
良好的運算習慣是決定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嚴格監督學生,要求學生養成以下三個良好的運算習慣:
運算是一件極為嚴謹的事情,不得有半點錯誤。真正良好的運算習慣應當是“一看、二思、三運算”。但是大多數學困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在拿到運算題后,沒有認真審題,沒有了解運算順序,就直接開始計算,此種計算方式勢必會導致運算失誤率增加。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學困生在運算過程中都是簡單的寫幾個算式,要么就是口算,甚至有的學生干脆等待別人的運算結果,這都是不良的運算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準備專用的草稿紙,整個草稿過程應當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各個運算步驟之間應當無縫銜接,進而更好地為后續計算提供保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巡視學生的計算過程,督促學生落實上述運算步驟,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良好的運算習慣。
初步運算完成并不意味著運算完全結束,在整個運算過程中,學困生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一些錯誤。這就要求學生在運算過程中要仔細檢查,要求學生對運算過程進行反復檢查:首先要檢查數字符號是否抄錯;其次要檢查括號、數字是否漏抄;再次要檢查運算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最后要對整個演算過程進行多次檢查,幫助學生養成“回頭看”的習慣。
學生運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實際學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開展針對性運算技能訓練。
首先,要依據不同學困生的實際情況,科學控制題量和難度,在保障題量適度的基礎上,保障當前難度的層次感。運算能力的提升是螺旋狀上升的,在此過程中,一定數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障當前題量的合理性,如若題量過少,學生技能訓練不足,很難形成運算技能;如若題量過多,學生極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最終效果適得其反。同時,除了要注意題量外,還要注意題質,要保障當前練習難度合理性,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有理數、乘方、開方、科學計數法是初中數學中的基礎組成部分,解方程、解不等式、乘法公式的應用、二次根式的運算等是對基礎知識的再次演化。大部分學困生都可以做好基礎的數學運算,但是在綜合運算中錯誤率極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由簡至難的基本原則,預判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并選取相應措施。
最后,要讓學生背誦一些較為常用的數據知識,編制順口溜等。比如在“勾股定理”“實數”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運算速度,教師可以讓學生背誦1~19的平方以及1~10的立方等多種常用數據。除此之外,作為學生的主導者,教師也要以自身為出發點,自己首先要掌握運算知識,只有如此,在指導過程中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在運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為了計算而計算”的教學理念,應當將運算知識與實際生活以及學生情感態度進行有效鏈接,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提升班級整體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大對學困生的關注程度,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培養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數學運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