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小學 顧海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精神強調了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語用顧名思義就是指語言文字的運用。語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語文的本質。但是在我們的現實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語用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其表現在目標不明確,過度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也有的老師雖然有了語用培養的意識,但執行起來過于機械化,不注重實踐,導致語用能力的培養處于表面,而學生的語用能力沒有真正提高。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文本,以學生為主體,從語言訓練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用的載體是語言文本,文本的掌握需要特定的語境,也就是說,在語言運用的時候一定不能脫離文本,脫離了文本就無法談語用。在語文教學時,老師要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感知,這樣才能讓學生找到文本中最感動自己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這樣學習才是有效的。在閱讀教學中,一個關鍵詞語,一句話的含義需要著重理解和運用,有時單獨拿出來可能不能讓學生感悟到深刻的內涵,而在篇章段落中來理解這句話時就會很輕松。同樣,一個段落在整個篇章中才能有內涵價值,這就是依托整體悟語用的道理,聯系篇章的上下文時才能思考具體問題,閱讀思維能力與語用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比如,《海倫·凱勒》一文的教學中,為了突出整體的作用,教師可以在閱讀課文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中描寫海倫·凱勒以體現她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語句有哪些?然后,指導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閱讀,并提醒學生用筆適當地做標記,可以圈、點、勾、畫等,甚至可以做出簡單的批注。整篇課文閱讀完畢,再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的討論焦點與思維在兩段文字材料上,并提醒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比如“不分晝夜”“如饑似渴”等,這些詞語的含義與兩段文本聯系起來揣摩兩段話的含義,從而感悟海倫學習是多么努力。教師可以再讓學生自己想出幾個類似的詞語來形容海倫的學習刻苦,把自己也置入到當時海倫如饑似渴學習的情境之中,想象自己也是這樣努力學習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僅用了兩個語段進行教學,有時候這樣做還是不夠的,還可根據情況進行整篇的感悟。有時候僅兩個段落是不能表達文章中的情感的,沒有引起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所以,我們應該視文章的情況,不能孤立地對待語段,而是要引導學生在整體語境下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和句子,才能有效抓住整篇文章有效信息,更加深入地分析課文,抓住課文的真正含義。再比如,我們可以把上述案例進行延伸,讓學生體會“小海倫一歲半就與有聲有色的世界告別,甚至不能喊一聲媽媽”的無限痛苦與悲傷,如果海倫的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又如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動筆寫一寫。那課文就得到了深入理解,課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語用訓練不僅僅要在閱讀教學上落實,還應在寫作教學上設計多種語用訓練點。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文教學內容來靈活設計語用訓練點。每一篇作文練習都是一次較好的語用訓練實踐。那么如何針對相關作文設計語用訓練呢?教師可以將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相結合設計語用訓練點。我們緊扣作文題目,抓關鍵詞來設計語用訓練點。例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是描寫一件童年趣事,首先我在教學中緊扣中心詞“趣”。什么是趣呢?有學生說是好玩開心的事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經歷過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有學生說小時候做過“種烏龜”“種餅干”“洗冰棍”等事情,這是小時候做的傻事。有學生說做過忘不了和妹妹去樹林探險的事。我說從玩中探索樂趣確實是趣事,接著緊緊抓住文題中的關鍵詞設計語用訓練,讓學生把趣事寫好。蘇教版六下《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條理清晰,作者按照游覽順序,對去雙龍洞路上的景觀以及雙龍洞里的景觀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在教學本課的同時,我也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寫游記。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開頭“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從金華到羅店再到山里的情景,這種地點的變化就叫移步換景。在指導學生寫游記時我首先指導學生運用移步換景的句式描寫每一處風景。有學生在作文第二段寫道:“來到同里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江南獨具韻味的‘粉墻黛瓦’式的古老房屋。”第三段寫道:“一路沿著小河走,導游帶我們去了崇本堂。”第四段寫道:“我們還去了退思園參觀。”很明顯,學生已經能夠較好地將游記中的地點轉換寫出來了。因此每一次的寫作練習我們都要精心設計語用訓練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口語交際的核心就是注重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我們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也可以拓展語用訓練點,讓學生在口語交際時提高交際能力。教師要抓住各種活動機會,進行口語訓練。經過多次口語交際教學實踐,我認為積累語言的功夫要花在平時。我們平時要給學生積極搭建口語交際的舞臺,同時在每一次的口語交際課前,要教給學生口語交際的相關技巧。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我喜歡的名言》中,我首先讓學生思考自己喜歡的名言是什么?讓學生課前先去提問題。同學們說可以找找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自己會喜歡這個名言。在這句名言的啟發下,同學們的未來將要做什么努力。同學們在課前從這幾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當口語交際展示課時,我鼓勵學生大膽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我還讓學生把名言寫在書簽上,贈送給好朋友,這也是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實踐相結合的有效實踐,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得到較大提高。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是語用訓練的平臺,我們平時要重視各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語用設計。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4《山坡上》時,我組織了一次“尋找秋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當時正值蘇南地區的秋天,我首先帶領學生去校園里的小公園親身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讓他們在感受的同時,想一想自己發現了哪些秋天的景色,這些景色有什么特點,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很多學生說到了秋天的大樹,小草,葉子等等。我繼續引導學生說說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通過“尋找秋天”這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學生的觀察和運用語言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扎實開展語用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他們的學習精神,不斷學習、積累、歸納,形成語用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