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匯龍中學 黃 菊
生成性課堂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行為和思路,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吸納和內化知識。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知識難度提升,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教師要巧妙構建生成性課堂,適當拓展教學空間和豐富教學資源,追求他們的發展與成長,突出教學的多元性和互動性。
針對大部分高中生而言,數學知識的難度提升顯著,他們往往沒有耐心研究和分析數學問題,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以至于學習效率低下、效果一般。此時,高中數學教師可引入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模式,堅持以生為本理念,認可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時間與空間,通過點撥得出答案。同時,教師需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授課順序,使其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主動生成數學課堂。
以高中數學《集合》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事先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初步掌握集合的概念與分類,嘗試完成教材中的練習題,結合他們的課前學習情況重新教學。課堂上先引入生活實例:本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男生有多少?女生呢?讓學生根據班級實際人數回答,并提問:什么是集合?集合中有哪些符號?元素有什么特性?怎么給集合分類?利用實例使他們親身經歷和體會集合概念的形成過程,其掌握對象、元素等數學概念。接著,師生一起探究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主要是認識和記憶屬于(∈)、不屬于()的數學符號,并注意符號的方向。隨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讓學生結合課前學習經驗提出個人看法,同學間相互交流和分享,由教師補充和講解,最終得出具有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的特性。
上述案例,教師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其為中心實施各項教學,當然也要適當地和他們互換角色,活化教學手段,從而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構建生成性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慣用手段之一,不過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提問內容的束縛與禁錮,提問要具有層次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目的是活化學生的思維,讓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積極互動,從而形成生成性課堂。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當細心觀察學生的狀態實時提出問題,利用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主動思考、積極討論、相互交流,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生成性課堂的形成過程。
在進行高中數學《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復習導入法:在以往的學習中,大家已經接觸過一些幾何體的面積和體積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幾何體可以求出表面積和體積?引導學生回憶、互相交流和歸類,像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和圓柱等。接著設疑:幾何體的表面積等于它展開的面積,那么柱體、錐體、臺體的側面展開圖是怎樣的?并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正棱柱、正三棱錐和正三棱臺的側面展開圖,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這三個圖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圖形構成?表面積怎么求?點評討論結果,并引導他們探究這三個幾何體側面展開圖的結構,歸納相應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思考它們表面積公式之間的變化關系。隨后繼續提問:怎么把一個三棱柱分割成三個等體積的棱錐?組織學生繼續探究。
如此,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知識內容適時提出一系列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在互動中組織他們質疑答辯、排難解惑,使其通過對問題的解決理解新知識,從而形成生成性課堂。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廣泛運用至教育教學中,學校中的多媒體設施基本配備齊全。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要想構建生成性課堂,不僅要關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還需注重具體教學流程,這均是關鍵所在。為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巧妙應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圖片、視頻或動畫等形式展現出來,變得形象化,提升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生成形式,還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在高中數學《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教學中,教師先提問:空間中兩條直線有哪些位置關系?分別如何定義?怎么用圖形來體現空間中兩條直線的異面關系,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出圖示,引出新課:繼續分析空間點、線、面間的位置關系。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中午人挑水”的視頻,并抽象出相應的幾何圖形:扁擔所在的直線與地面平行,桶子的拉線與地面相交,扁擔的影子在地面上。讓學生拿起一支筆與課本,驗證筆所在的直線和課本所在平面的幾種位置關系,思考:長方體其中一個面的對角線與六個面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直線和平面位置關系的三種直觀圖,分別為:直線在平面內,有無數個公共點;直線與平面相交,只有一個交點;直線與平面平行,沒有公共點。
這樣通過播放生活實例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空間中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在操作中確認生成新結論,由線線位置關系自然過渡至線面位置關系,循序漸進地使其輕松接受新知識。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構建生成性課堂,教師需樹立科學、先進的教學觀念,結合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實時提出問題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等不同途徑切入,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