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武溝九年制學校 賈北海
經濟突飛,社會劇變,乃教育之功不可否認,尤其是基礎教育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尤為重要。
但是筆者多年來學習教育管理專業各科理論知識,結合20多年的工作實際,對比分析,深刻認識到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育管理不力、各項教育資源未充分應用和適當應用、教育效益偏低、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建設未充分發揮推動作用等,究其原因,均系我國農村小學布局極不合理,設點分散,學生數量嚴重不足,學校辦學效益偏低,教育規模不適應經濟化要求所致。
因此,筆者認為,調整我國農村小學布局,促其形成適度規模迫在眉睫。那么,調整我國農村小學形成適度規模益處何在?
目前,我國農村村村辦小學,布局分散,大部分規模過小,國家對小學的管理花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但管理效益不高。學校管理方面,管理機構難以健全,管理不力,效益偏低。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必將形成健全的運行自如的領導機構,激發學校管理職能,提高學校管理效益。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將會改變農村小學的分散局面,有利于各學區及教育行政對教育的管理,既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又可增強教育管理工作的即時性和效益性。
一所學校的創立,無論規模大小,均需有校地、校舍建筑、教學設備、器材等固定資產投入,有教師、行政人員、學生等人力資源投入,為發揮學校教育職能,上述資源同時利用,不可因學生人數多少而采用其中某種資源。學生人數越少,對于每一個學生投資的資源成本就越高,教育規模就會越不經濟。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后,有利于國家教育資源的充分運用和適當運用,提高教育經濟效益。
首先,從教學方面看,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后,聘請教師更如方便,可按不同課程需要聘請各科專長教師,任課安排上合理分工,教師工作內容的專業化將會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其次,從管理方面看,學校規模擴大后,學校勢必增加管理人力,使教育管理人員的角色專業化,增置許多固定程序和管理制度,有利于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
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后,校內同級可設多班,有利于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班級考核、排比,大部分學生會因榮譽感而自覺形成以班集體為核心的向心力,養成努力學習、遵守紀律、講究衛生等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可在同級內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大型活動,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思想和作風。
建立農村小學適度規模,有助于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教育管理網絡,增強家庭與社會各界教育管理青少年的責任感,促進學校與家庭的交流,溝通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優化學校管理的外部環境,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與教育效益。
學校形成適度規模后,隨著校內教職工人數的擴編,必將為教師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良及專業人才、骨干教師的到來創造滿意的和諧氛圍。其次,國家可將應撤并的規模過小學校的投資節省下來,用作規模適度的學校修建教師住房、餐廳,改善教師生活條件,為留住專業人才、骨干教師提供物質保障。
我國農村小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少數學生將升入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繼續接受教育,一半以上的學生將分流回歸農村參加農村經濟建設。建立農村小學適度規模后,農村小學教育將發生重大改革,綜合前述幾個方面,必將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為農村經濟建設培養出高素質的后備軍,以加快農村經濟建設。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和闡述,為減少或消除由于學校規模過小而造成教學質量與教育效益低下等不經濟弊端,建立農村小學適度規模是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要求。根據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現狀,可以采用以下兩大策略:一是“合并”,即把生源嚴重不足的小學并入鄰近的學校;二是“瓜分”,即將沒有多大發展前途學校的師生及設備“分配”給鄰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