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 茅海燕
文化基礎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落實核心素養,首先就是要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為學生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編輯劉啟迪看來,要打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就要知道文化競爭的根本意義、文化自覺的傳統意義以及文化自信的當代意義?;谶@樣的判斷,劉啟迪認為,打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需要做到以下四點:要知道文化基礎的基礎,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處理好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關系,養成整體思維的習慣。
那么,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文化基礎的競爭、自覺與自信等又如何理解呢?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思考:
從直覺的角度來看,“文化競爭”一詞似乎不應當出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但如果我們深究文化競爭的含義,就可以發現視其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應有內涵也是恰當的。
“文化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文化競爭力是人的本質力量,是在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數學本身是一種文化,小學數學教學原本就有培養學生文化的任務,將文化培養置于競爭的視野下,可以充實數學文化教育的內涵。
例如,在“四邊形”的教學中,確定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感知四邊形的特征,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并在此過程中培養直觀感知能力,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給學生舉出一些從生活實物抽象出來的例子,然后讓學生去判斷哪些圖形是四邊形。此時如果帶有文化競爭的意識去構思這一教學設計,那我們還可以設計出這樣的教學教程:其一,讓學生舉出自己在生活中可以看作四邊形的例子,但要求只能舉出一類例子。教師可以提醒:可以舉餐具的例子,也可以舉衣服的例子等等;其二,讓學生自由舉例;其三,教師進行分類并引導。
不出筆者意料的是,男學生通常舉的都是生活用具的例子,如桌子、椅子或者是某一個具體的玩具等;而女生多舉的是布偶玩具、衣服的例子等,如衣服上的口袋、方形的紐扣、布偶玩具上的四邊形圖案等(當然此過程中也有一些非四邊形的例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辨、舍棄)。其后就是教師的評價:男女生舉的例子不同,實際上體現出的是男女生興趣愛好不同,這導致了他們對生活中的觀察重點也就不同。同學們要基于自己的不同興趣點,認真研究,這樣可以讓我們的數學視野更開闊,可以讓數學為我們的興趣綻放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這里,基于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評價,強調的是讓學生放大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數學的結合,其就可以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的種子,種子沿著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實際上就會形成競爭態勢,其可以理解為文化競爭。
文化自覺的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數學教學如何讓學生有自知之明呢?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是一個重要挑戰。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學更多的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學生建立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幫學生生成數學學習興趣。但在筆者看來,這些都是小學數學教學顯性的一面,而在隱性的一面,數學教學應當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生成一些文化自覺。
例如上面所舉到的“四邊形”學習中,固然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生的興趣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沿自己的興趣生成數學認識,從而種下文化競爭的種子,同時其實也可以滲透文化自覺的教學。具體來說,對于判斷四邊形成功的例子進行放大,如給出學生一組圖形(包括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圓形等,也一定要有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去判斷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必須有時間要求),由于有時間要求,所以學生判斷結果總有快有慢。選擇判斷快的學生進行分析與引導:這些同學判斷快,一定是掌握了四邊形的特征,知道四邊形與其他圖形的不同,這對我們其他同學有哪些啟發呢?
此時就有學生回答:看四邊形還是要看是不是有四條直邊。也有學生搶著回答:還要看有沒有四個角……這些判斷雖然還帶著一些生活語言,但已經顯示了學生在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生成了數學認識,體現出了在四邊形學習中形成的“自知之明”,筆者以為這就是文化自覺的種子。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體對身處其中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反思、批判、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定性心理特征。
這是一種比較學術的表達,但需要看出的是,當前學生的文化自覺是比較薄弱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級或者之后,不少孩子就感覺自己的文化不如別人,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文化自覺是非常必要的。
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在數學知識教學中多滲透中國數學史,這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在數學探究中作出的貢獻,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是建立在數學文化基礎之上的,是一種真正的數學文化,是學生文化自信形成的種子。
當然,以上三點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宏觀的話題,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多的是想以小見大,以為核心素養落地開辟新路,而在核心素養即將全面鋪開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