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湖燕
蕭山區河上鎮中心幼兒園,浙江杭州311265
主題審議是教師對具體主題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深入考察、討論和分析,對相關的目標、內容、策略等作出選擇,是課程園本化開發和執行的重要環節,是解決幼兒園課程問題、決策形成的過程。
根據本土幼兒的生活環境、人文特點、飲食習俗,結合本土資源從段級共性研討開始到班本化個性研討再到段級交流分享,讓課程內容園本化。
2.1.1 審議三部曲
前審議:以段級組織為主采用現場教研形式,統一對某一主題進行理解,根據年齡特點和興趣對各類資源等進行審議,制定普適性的總目標和課程內容。
中審議:以班級審議為主教師根據幼兒發展需求、生活經驗及經驗的運用,進行反饋調整。
后審議:主要圍繞孩子的能力和特點,審議反思總結。
2.1.2 路徑與做法
采用段級教研——班級教研——段級教研
(1)聚焦問題——段級主題前審議
具有普適性,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原有經驗、能力、認知水平對各類資源進行分析和梳理;制定主題總目標;選擇與替換課程內容;主題網絡圖的繪制和脈絡推進;
(2)聚焦沖突——班級主題中審議
根據課程實施情況和興趣點,對資源、目標、課程進行班本化、個性化的分析、調整生成和補充,共同商定一周計劃的內容,對重點活動的開展形成方案。
(3)聚焦共性——段級主題后審議匯報教研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2—3 天進行一次段級教研,教師分享個性問題,分析本班是否也存在此類問題,及時進行調整;找出共性問題,共同商討解決。
主題審議實施流程:前審議(段級審議)——中審議(班級審議)——后審議(段級審議)
2.2.1 前審議——段級小組群策群力
通過團隊間相互配合,組員分享個人觀點、問題分析、經驗梳理共同制定適合本年齡段幼兒發展的共性目標與內容。具體流程如下:
(1)主題總目標審議
主題總目標如一個物體的中心點,內容從這個中心點發散。通過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和制定,分別是核心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
(2)主題資源審議
主題資源是主題實施的關鍵條件,是實現主題目標的重要因素。包括校內資源和本土資源,在審議前通過調查表形式對資源進行匯總。
(3)主題網絡圖及主題脈絡
在網絡圖繪制的過程中,采用要素分析式、問題分析式和活動分析式其中一種對主題進行分析、梳理主題脈絡。
(4)活動內容審議
課程審議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幼兒,使課程變得適宜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審議前,對主題進行通讀和了解,找出不可操作、需要替換或需轉換的課程。
2.2.2 中審議——班級小組個性顯現
班級是直接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環境,班級小團隊的審議是將段內普適性的內容做到班本化的個性化內容。
(1)目標實施與調整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與總目標的對照,分析目標是否達成,及時對目標進行調整。
(2)資源的有效利用
資源是否有效利用?如何利用?思考如何將本班特色有效結合,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等系列活動。
(3)課程審議
隨著教學活動開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課程環節設計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個性特點;本班孩子對目標的掌握;關于孩子的生成性課程這些都是需要班級教師每天進行審議的。
交流匯報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師在實踐操作中的困惑,討論交流個性化的問題,梳理尋找共性問題和個別個性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對實施的成效、反思及措施進行匯報交流,并將方案記錄。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審議的效率不夠,常常會出現在規定時間內不能較好的討論完一個相關問題,導致最后完成的較倉促或是拖延。
充分考慮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的,審議和制定課程必須要從幼兒的原有經驗、能力和年齡特點出發,從而結合《綱要》中的教師應是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嘗試采用更多的形式: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幼兒學習、向家長學習等多種途徑,建立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團隊學習氛圍,并強調突出以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經驗分享、交流,提高教師積極參加活動的興趣和能力。主題審議是智慧與智慧之間的碰撞,讓每位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辯護不是隨便說的,而是要從理論與實際中提供論據,必須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