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玲
清遠市田家炳實驗學校,廣東清遠 511500
輔導對象:小軒,男孩,初次來訪為剛升入小學一年級10天,6 歲3 個月,精神狀態差,但無妄想、無幻覺、無邏輯思維障礙等精神病性癥狀。無腦外傷史、癲癇史,家中無心理疾病史、無精神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
危機事件:小軒因害怕被同學嘲笑口吃,不敢在課堂發言,尿急沒報告老師。在課堂上尿褲子,引起同學哄笑,跑出教室,爬上護欄,意欲跳樓,被當堂任課老師及時抱住。40 分鐘后,班主任帶小軒與母親帶到學校心理輔導室。
小學一年級開學第一天,自我介紹時,同學因其口吃而出現哄堂大笑,被班主任制止,事后班主任予以其簡單安撫,自此不敢在課堂上發言。
成長經歷:分娩正常,嬰兒身心發育沒有問題。最初開口說話在1 歲左右(叫媽媽)。語言的發育良好。妹妹出生后,即在小軒2 歲時開始發覺他有口吃現象。小軒就讀公立幼兒園前,曾進過一家幼兒身心訓練私立學園。他對人并不感興趣,卻對有關自然的問題或物理的現象表現出強烈的關心。父親因科研任務重,極少參與孩子的教育。
小軒在升入小學第一天就經歷了因口吃被同學們哄笑的負性事件,加重其心理緊張程度,導致他回到學校不敢與同學交流,在班上無法結交朋友,課堂上不敢發言,也不敢把內心的需求告知老師。
據小軒母親反映,小軒之前從未有過自殺或自傷的行為與意圖,結合小軒的自述及當堂任課老師的描述,根據Hoff(1984)的觀點,小軒因結巴不敢報告老師,在課堂上尿濕褲子而當眾丟面子,羞愧難當,又沒有合適應對方式,一時沖動,爬上走廊,意欲跳樓,初步評估屬于突發境遇性危機,仍需排查是否有其它身心疾病。
父母對小軒將來具有良好的發展能力期望值相當高,但對孩子應該教育培養的事卻很少做。父親極少時間陪伴小軒,長時間與母親待在一起,缺乏自信且敏感,過度的緊張感使其說話結巴。
首次心理危機干預會談目標:安撫情緒,緩解危機
根據Gillinland 和James 等人提出的心理危機干預六步法,即確定問題、保證安全、給予支持、提出并驗證可變通的對應方式、制定計劃、得到不自殺承諾[1]。
3.1.1 確定問題
心理危機干預的開始,筆者從小軒的角度,確定和小軒本人所認識的問題,了解其目前的心理處境[1]。小軒表示當時太沖動了,好在當時被老師抱住了,沒真的跳下去,感到后怕。他是缺乏當眾丟面子的應對方式,爬上欄桿意欲跳樓是其情急之下的應對方式,屬于沖動型,并不是有計劃地預謀自殺。
為此,筆者確定求助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后,立刻對小軒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企圖等方面進行評估。根據徐凱文自傷自殺評估的結果得知,小軒無自殺、自傷計劃,無既往相關自殺、自傷經歷,無臨床診斷,有目前支持資源,現實壓力得2 分,總計2 分,屬于可以回家,需要報告督導、觀察隨訪的情況。
3.1.2 保證求助者安全
在危機干預過程中,咨詢師要始終高度關注求助者的安全,把求助者的生理、心理危險性 降到最低。筆者向小軒母親與班主任反饋結果,要求家人采取相應照看措施,確保其安全。
3.1.3 給予支持
筆者嘗試與小軒進行溝通與交流,以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使小軒感到心理老師是完全可以信任并且能夠給予其關心和幫助的人。但會談伊始,小軒不太愿開口說話,直到筆者拿出一套飛機、汽車玩具,讓他選擇最喜歡的一個玩偶,他選擇挖掘機模型。我選擇了一臺小飛機與他一起游戲,并鼓勵小軒以他想象中會說話的挖掘機的口氣與我進行對話。小軒在游戲中說話稍有結巴,但當他放下挖掘機,回到他本人身份與我談話時,結巴明顯。由此可見,小軒的結巴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問題。通過在游戲中的傾聽與交流,筆者與他初步建立了信任的輔導關系。
3.1.4 提出變通的應對方式
6 歲小孩的認知發展不成熟,水平較低,且小軒處在心理危機中會思維狹窄,看不到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有許多種應對的方式。筆者意識到與其跟6 歲的小軒探討認知問題,不如探討具體的應對方式。筆者引導小軒還有許多變通的應對方式可供選擇,比如每個課間都上廁所,如果課堂上出現尿急,可以在紙上寫出“上廁所”3 個字,然后舉手,得到老師的注意后,把紙給老師看。
3.1.5 制定計劃
在這個環節,筆者與小軒及其母親、班主任共同制定行動步驟,來矯正小軒情緒失衡的狀態。(1)班主任關注小軒在校期間的心理動向與安全,支持鼓勵小軒,引導學生接納其口吃,主動與其交朋友,并告知科任教師注意他的情況。(2)母親陪伴、接納孩子,引導其平復情緒,保障他的安全,與丈夫溝通兒子的問題,爭取丈夫的幫助與支持。(3)3 天內,帶孩子去醫院做身心檢查,并診斷口吃問題。(4)家長復印醫院的診斷結果上交學校心理輔導室。(5)根據醫生診斷,若有身心疾病,遵從醫囑;若無身心疾病,可以自愿到學校心理輔導室繼續做輔導。
3.1.6 得到承諾
因為小軒年齡小,還不具備完全的行事能力,所以也要其母親、班主任共同參與保證。筆者讓小軒及其母親、班主任復述所制定的計劃,并從他們那里得到會按計劃行事的保證。隨后,讓小軒簽訂了《不自我傷害契約書》,當著母親、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的面保證不再做傷害生命安全的事,并跟隨家長到醫院進行相關的診治。同時,也使其母親簽訂了《心理問題安全責任家長承諾書》,要求家長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每周與班主任溝通小軒心理狀況,并帶他去專業醫院診治,若小軒在校學習期間出現較大情緒及行為波動,家長立即到校接回直至狀態穩定,家長負責其個人安全問題。
一周后,母親上交二甲醫院診斷結果,反饋其沒有生理疾病,不存在與口吃對應的生理病因,也不存在心理疾病。醫院對小軒進行了注意力、心理健康測評,結果顯示注意力正常,其中兒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的個性維度顯示為9 分,屬于亞健康,在“自信與自尊”“安全與信任”兩個項目得分皆為2 分,屬于過度神經質行為。
經過緊急處理心理危機,小軒的心理危機得到解除,但誘發心理危機的關鍵因素口吃仍然存在。根據小軒的年齡、認知特點,并受小軒在游戲中愿意開口說話且話語較平時流暢的啟發,筆者決定采用后續兒童游戲療法輔導小軒。
采用心理危機干預六步法,以結構化的方式,快速地確定問題、保證安全、給予支持、提出并驗證可變通的對應方式、制定計劃、得到不自殺承諾。整個處理過程目標明確,不糾結細枝末節,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并得到班主任與小軒母親較好的配合,較好地安撫小軒的情緒,緩解其心理危機。
游戲輔導的首要目標是讓孩子能夠放松,降低心理緊張,形成開口講話的自信,有效矯正其口吃問題。在目標確定前,是否以矯正口吃為輔導突破點的問題上,筆者頗有糾結,在查閱相關文獻與書籍后,發現前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游戲輔導對兒童口吃有良好的效果。
根據現實原因,小軒年齡小,僅依靠其個人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效果會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心理危機事件緊急處理過程中,班主任與母親也是關鍵角色,并且心理輔導老師與這兩者也達成了契約。母親與班主任都執行得較好,有效地幫助了小軒。然而,在小軒的整個輔導過程,其父親的參與度仍不夠。父親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是母親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