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 李 萍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深刻理解所學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喜歡上數學學習,還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豐富的學習環節中積極思考,掌握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提升數學綜合素質。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經常運用直觀思維進行思考。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可以用直觀的教具開展教學,利用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在積極思考中促進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如皮球、鉛筆盒、魔方、水杯等,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物體。通過從多個角度對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對物體的形狀有了感性認識。這時進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教學,學生能夠深刻記住這些形狀的名稱,并根據這些物體和形狀的特點來進行分類,熟練運用掌握的知識。通過直觀演示教學,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所學知識,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使他們的直觀思想逐步向抽象思維轉化,讓他們能夠通過思考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中,在操作過程中感悟知識,獲得新的發展,掌握所學的知識。在動手操作中,教師作為操作活動的指導者,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啟發,使他們能順利完成操作,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算理。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擺木棒的操作方法來理解“湊十法”的計算方法,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通過操作活動,學生能夠把抽象的算理和直觀的操作結合起來,促進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 抓住計算規律,掌握知識的本質。在操作活動中,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機會,他們在動手操作中進行思考、分析、觀察、總結,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結合創新觀念設計教學內容。在學習比較枯燥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趣味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活動中深化知識,促進思維靈活發展。例如,在學習了乘法口訣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些乘法的口算題目,如:3×4,5×2,8×4,9×6等,讓他們進行口算接龍,快速地說出答案。在游戲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想要說出正確的答案,他們的精力集中,快速思考題目所用的口訣,提高口算能力。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學生熟練掌握了乘法口訣,促進了他們思維靈活性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計算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從探索問題開始的。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進行深入思考,抓住和問題相關的知識進行探索,促進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間建立聯系,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進行設計,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活躍性,讓他們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研究數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給出以下題目:靠著墻壁圍一個長6米,寬4米的籬笆,最短需要用多少米籬笆?在探究問題時,學生運用掌握的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進行分析和計算,發現如果靠墻的一面不用籬笆時所需的籬笆最短,得出正確的答案。在探索問題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并能正確運用到實際問題中,促進他們思維深刻性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時,需要針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啟發,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多角度思考 ,使他們改變單一的思考方式,發展創新思維。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多角度思考,對知識有了新的理解,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在感悟中發展思維能力。在學生探索知識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他們進行合作學習,利用小組成員不同的思考方式來進行相互啟發,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所學的知識,拓寬思維面,促進知識間的相互融合,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讓他們把在合作中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進行總結,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改變灌輸、講解的方法,采用啟發、引導的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索掌握數學知識。教師要不斷對教學進行總結、分析,加強對教學的改進,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和發展的場所,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