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仙居縣第六小學 張珍仙
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下面結合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如何優化教學環節,構建有效數學課堂,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新課伊始,引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情境引入頗受大家歡迎,好的情境也順理成章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有些老師只是為了有情境而創設情境,之后就拋到一邊,毫無利用價值。這樣的情境當屬低效,甚至無效。
好的新課導入能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在教學“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這樣創設情境:播放“曹沖稱象”的動畫片,追問故事中的轉化策略:曹沖將稱“大象”轉化成了稱“什么”?為什么轉化成石頭?為什么要在船上刻上那道刻度線?一定得轉化成石頭嗎?
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引入轉化的策略,也有老師用過,但是僅僅指出故事中用了轉化的策略顯然還不夠。故事之后又追問了四個問題,直指“轉化”的本質。這樣的情境導入既可以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又為轉化策略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接受學習、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中,學生既要有小組合作,又要有獨立思考,更要把握教學內容。這就要教師在活動前讓學生明白,通過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在活動中能調控好活動進度;活動后要及時總結,畫龍點睛。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可以這樣設計:
(1)學生自主探究15-9:先獨立思考,想想怎樣計算,也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3)教師點撥小結:通過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想加算減,有的同學喜歡用10-9=1,1+5=6,有的同學喜歡用15-5=10,10-4=6。這些方法都對,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先獨立思考,借助學具擺一擺、想一想,再小組討論交流方法。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合作交流的機會,最后全班交流匯報。“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法”,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符合這些要求的練習很多,教材應是首選,但教材中的有些練習如果能創造性地使用,可能效果會更好。
如,在教學“9加幾”時,教材一上P90練習第3題是15道計算題,由于這道題安排在本節課后面,學生也累了,再說一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本來就有限,這樣的練習學生積極性也不會高。為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把算式制成小動物頭飾,讓學生玩“找朋友”的游戲。學生喜歡,馬上有了精神,積極性也高。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鞏固了數學知識,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今的課堂教學,“導入新課”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注重,但全課總結卻很少有人重視。好的總結可以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得以濃縮、概括、深化,便于學生理解,可以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只有它的出現,才使一節課變得有始有終,更完美。
如,一上“認識鐘表”這節課,先讓學生回顧學習內容,教師再進行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認識鐘表,學會了看整時,知道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還了解了小明快樂的一天,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做健康、聰明的孩子!”這樣的全課總結,既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有“過程與方法 ”,還關注了養成教育,簡練、清晰、到位,就顯得必要而有效!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構建有效課堂,優化教學環節的設計至關重要。當然,一堂課是否有效,相關因素也遠不止這些。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待于每一位數學教師更加深入地摸索、研究 。總之,無論新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課堂”都將是我們所有一線教師永恒的、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