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初級中學 莫亞香
初中數學課堂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主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作為一個生態組織,課堂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讓教學成為可能,它應當成為各種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平臺,成為各種資源循環、轉化的樞紐。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看,課堂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課堂上,運用“三結合”(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學習)教學法,能讓課堂各個生態因子協同運作,流演互育,從而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生態。
“三結合”教學法是在李庾南老師“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學習的有效耦合。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三結合”教學法首先能讓數學本體的自然生態和諧。數學具有二重性,即“對象性屬性”和“過程性屬性”。過程屬性表明,數學是一連串的操作、思維,是動態的,具有豐富的背景,創新的方法,獨特的發展歷程;對象屬性表明,數學是一種關系、結構。“三結合”教學法不僅能彰顯數學的過程,更能讓學生理解作為特定的數學對象性知識。
比如教學《余角和補角》,首先要讓學生明晰概念、性質,其次要讓學生運用概念、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實踐表明,運用“三結合”教學法能有效解決學生學習中容易出現的誤用、混淆等問題。首先,學生借助教材自主學習,生成一些問題;然后將問題帶到小組中進行研討:互為余角、補角在角度上有怎樣的不同?在一組圖形中,根據什么標準有效地找出互為余角、補角的對應關系?在研討中逐漸明晰各類角的使用功能。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全班學習,根據數形對應關系,畫出互為余角、補角的圖形。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余角、補角的意義,更讓學生把握了余角、補角的作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生態課堂的中心,是核心因子。在學生主體這一核心生態因子的“攪拌”下,數學課堂如同一泓活水,各生態因子間能有機融合、圓融互攝。
“三結合”教學法能有效處理“形式數學”與“非形式數學”、“過程數學”與“對象數學”、“形象數學”與“抽象數學”等之間的關系。“三結合”教學法能優化、調適數學本體的各個生態因子,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的生態結構。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態,我們可以將之分為“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所謂“類生態”,是指課堂各主體(主要指教師、學生等)之間的交往、互動。“三結合”教學法能促進數學課堂中師生、生生等主體間的對話、交流。在數學課堂上,每個師生主體都有自己的生態位,這些居于不同生態位的師生,其對話與交流、競爭與合作等能讓自身的生態位不斷刷新,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躍遷”狀態,正是這種躍遷,才能課堂充溢勃勃生機的生態氣息。
比如教學《圓周角》,教師可以從學生認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讓學生先嘗試自己運用幾何畫板度量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圓心角,讓學生從直觀上感性認識到“圓周角是相應圓心角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會形成猜想,并在小組交流:如何運用圓心角、圓弧對猜想進行證明?學生展開積極的交流,形成小組學習樣態。經過研討,小組給出證明方案,即當圓心O在圓周角上怎樣證明?當圓心O在圓周角內怎樣證明?當圓心O在圓周角外怎樣證明?通過小組學習,能讓學生群體之間達成共識,形成探索方案。最后,在小組商討、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學習,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三結合”教學的魅力。“三結合”教學不是完全放手,而是在學生自學、議論的基礎上進行適恰的引導、啟發,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度發生。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類生態”,關鍵在于讓學生通過對話、交往等,實現數學學習的不斷進階,從而讓學生變革自身的生態位。這其中,教師要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包括小組合作機制),優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圍坐方式、討論形式等),從而讓不同生態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所謂“內生態”,其本質就是生命生態。數學生態課堂,其根本旨歸就是促進學生內生態的發展、完善。初中數學課堂應當成為一種“生命體驗場”,在這個場域中,學生全息沉浸、全腦貫通,形成深度的生命學習樣態。他們“智慧飛揚”“思維搏動”,情智互相碰撞,從而造成學生認知、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的同生共長。
比如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課中,我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全等條件。有學生說,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對應邊相等,三個角也相等,這兩個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有學生說,這些條件太多了,有的是多余條件,比如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對應邊相等就行了。當學生彼此經過獨立思考,形成激烈的爭辯時,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在三角形三條對應邊相等,三個對應角也相等的基礎上,可以去掉哪些條件?”學生在小組內積極交流,形成了基于各個小組集思廣益基礎上的“點子”。比如“邊邊邊”,比如“邊角邊”,比如“角角邊”,比如“角邊角”等等。通過全班學習,這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與性質內化為學生的素養,成為學生良好的生命生態。
優化初中數學課堂內生態,關鍵是要啟動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引擎。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說到底是自我的學習。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力的提升,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意表現、合作交往,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這種課堂內生態表現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專注、自信放膽、響亮愉悅”。
初中數學生態課堂遵循教育生態原理和規律,將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質。以學生的生命生態優化為航標,不斷激活初中數學課堂生態系統活力。作為教師,需要開發數學知識、開放學習環境、開放學生思維,讓數學課堂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圓融互涉、協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