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榮
摘要? ? 通過查閱資料、座談和實地調查的方式,對小五臺山升麻資源的生長情況及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小五臺山升麻資源豐富,當地居民以采集食用為主;個別居民嘗試升麻種子種植和埋根栽培,都有成功的案例;采集野生升麻對保護區資源破壞較大,建議小五臺山組織相關科研人員對升麻開展人工栽培技術研究,以期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小五臺山和社區居民和諧發展。
關鍵詞? ? 升麻;資源調查;生長環境;分布;開發利用;小五臺山
中圖分類號? ? S567.23+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05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升麻味辛、微甘、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治療胃火牙痛等功效,配伍黃芩、柴胡、牛蒡子等藥材,具有疏風散邪的功效[2]。我國升麻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河北等地區[1]。由于多年無秩序的采挖,我國野生升麻資源遭到嚴重破壞[3]。通過對小五臺山升麻資源分布情況、生長環境和當地居民的利用和種植情況的調查研究,可使人們認識到采集升麻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壞。為了加強當地居民資源保護意識,配合保護區工作,保護區可在此基礎上組織技術力量在當地開展升麻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為當地居民提供技術支持,既保護了自然保護區資源,又促進了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
1? ? 研究方法
1.1? ? 查閱資料
通過查閱各種相關的期刊和綜合文獻,充分收集小五臺山各種資料和升麻的各種文獻,了解小五臺山升麻野生資源概況。
1.2? ? 實地調查
通過與小五臺山工作人員和當地居民座談,了解升麻的分布情況和當地居民對升麻的利用情況,選擇適合路線,進行實地調查。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升麻的生長環境
升麻喜生長于弱酸性或中性的腐殖質土地塊,對土壤的要求并不嚴,但是土壤干旱、貧瘠、光照強度高的地方升麻植株相對矮小[4]。實地調查發現,升麻多生長在海拔1 500~2 200 m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樺樹林內及樺樹林周邊的亞高山草甸內,陰坡、陽坡均有分布。升麻伴生的喬木樹種主要有樺樹、云杉、華北落葉松、遼東櫟等,灌木有深山柳、花楸、北京丁香等。
2.2? ? 小五臺山升麻的分布情況
經過實地調查發現,升麻主要分布在上寺溝、水溝的中上部以及金河溝、白石口上部等區域。
2.3? ? 當地居民對升麻的利用情況
2.3.1? ? 食用。主要食用升麻的莖葉,其口感獨特,先苦后甜,深受群眾青睞[5]。早春展葉前,將幼嫩的升麻莖經過制作后食用,清香爽口,略帶苦味。升麻與小米粥搭配食用會變苦為甜。除此之外,升麻幼葉還可以炒食或作菜餡,當地還有采集嫩芽涼拌的習慣,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6]。
在升麻發芽初期,莖葉采集后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用開水燙過后,速凍在冰柜內儲存,需要時取出化開涼拌后即可食用。
2.3.2? ? 藥用。升麻根部可入藥。秋后選擇晴天將根莖挖出,去掉泥土曬至8成干,用火燎去須根,再曬至全干,摘去表皮及殘存須根后,貯藏于通風干燥處。
2.3.3? ? 升麻栽培情況。升麻市場價值高,小五臺山禁止采集野生升麻。因此,當地居民有采集野生種子嘗試種植升麻的情況。根據居民介紹,播種后種子可以發芽,但發芽率較低,且3年后才能采集出售,因而很少采用播種繁殖。
當地居民也有埋根栽培成功的情況。主要做法是秋季升麻落葉時,刨挖升麻的根進行種植,第2年春季即能生根發芽。這種繁殖方式升麻的成活率很高,但違反保護區的規定。
3? ? 結論與建議
小五臺山野生升麻資源豐富,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因而在升麻生長期間有部分當地居民上山采摘嫩莖或挖根。采集升麻及挖根對資源破壞比較大,采集期處于春季防火期,對森林防火工作帶來很大的隱患。此外,采集期又處于春季褐馬雞等鳥類的產卵和孵化期,采集人員有時破壞鳥卵,干擾褐馬雞等鳥類孵化。綜上所述,當地居民的無序采挖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升麻資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升麻是藥食兩用型中草藥,近年來科研工作者對升麻人工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有研究表明,升麻受形態生理休眠影響,種子萌發前需要進行解除休眠的預處理且所需時間較長[7]。符? 近等[8]研究表明,南川升麻的種子自然脫落時處于球形胚發育階段,需要長時間越冬過程才能完成胚的后熟,其采用低溫(1~5 ℃)濕潤和0.1 g/L赤霉素處理,萌發率達到70%以上。韓麗麗等[9]研究發現,對升麻種子進行濕沙層積低溫(-5 ℃)處理2個月,可以提高發芽率。升麻屬于喜陰植物,韓麗麗等[9]利用遮蔭網模擬生境栽培升麻,同時對升麻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進行了研究,為升麻人工栽培提供了參考。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升麻野生資源日趨貧乏,同時由于采挖對小五臺山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因此,急需進行人工栽培,以解決藥材市場及蔬菜市場的需求。而系統的栽培技術體系是升麻人工栽培成功的關鍵,故建議小五臺山組織相關科研人員對升麻打破種子休眠、育苗移栽、栽培模式、施肥等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為周邊社區居民服務,帶動周邊居民人工栽培升麻,既解決了居民進山采挖的問題,保護了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又可以提高收入,帶動周邊居民致富。
4? ? 參考文獻
[1] 賈莉,桑偉.升麻的來源、性狀及混淆品的鑒別[J].北京中醫,2006,25(12):745.
[2] 閆成祿.普濟消毒飲的臨床應用[C]//中國中醫藥學會建會20周年學術年會專輯(下).北京:中華醫藥學會,1999:1113-1115.
[3] 馬蘭,曹廣超.河北省小五臺山自然資源的開發模式與可持續發展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12,16(8):59-61.
[4] 孫偉,李敬.大三葉升麻的栽培[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8,11(1):39-40.
[5] 高文江,鄭建旭,趙玉忠,等.河北省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藥用山野菜資源及開發利用[J].河北林業科技,2000(1):49-52.
[6] 韓麗麗,翟國鵬.保護地升麻栽培與食用價值[J].中國農業信息,2014(17):37.
[7] 付長珍,郭寶林.藥用植物種子休眠研究概述[J].中國現代中藥,2013,15(9):776-782.
[8] 符近,齊文清,顧增輝,等.南川升麻種子休眠與萌發的研究[J].植物學報,1998,40(4):303-308.
[9] 韓麗麗,翟國鵬.保護地升麻栽培與食用價值[J].中國農業信息,201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