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生物-社會-經濟系統,其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綜合效益,具有低碳、綠色、循環、高效等內涵,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及現實選擇。但在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將分析生態農業的作用及優勢,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有效發揮其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作用進行討論。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plex biological-social-economic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ursue highe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t has the connotations of low carbon, green, recycling, and high efficiency.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realistic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at this stag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ole and advantages of eco-agriculture, and discuss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its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ecological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320?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127-02
0? 引言
隨著土地集約化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農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自給自足個體農業完成了向高科技現代農業的轉變,但與此同時,農業發展帶來的生態及環境問題也更加嚴重。必須認識到,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解決糧食及農產品供給問題,更需要保障食物安全,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健全農業生態系統。從我國農業資源上看,主要特點為耕地資源少、農業人口比重大、城鎮工業化水平不高、水資源緊缺等,因此,在選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時,不能照搬美國、加拿大或者日本、韓國的模式,而是應充分考慮國情,選擇適合我國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1]。近年來,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將就生態農業的作用以及有效發揮進行研究,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生態農業的內涵
1.1 循環
生態農業的中心即生物組分,是一個綜合性的生物-社會-經濟系統,在農業實踐中,通過運用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系統,最終形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在生態農業模式下,其遵循的基本原理為“協調、循環、整體、再生”,強調合理優化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結構,在各生產環節間建立“接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同時,要求不同產業、不同專業、不同層次部門相互協作,進行綜合管理。例如稻田養魚、桑基魚塘以及農林復合經營系統,都充分體現了“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理念。
1.2 綠色
生態農業的本質即綠色農業,產品質量、環境污染是生態農業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傳統農業中,也隨處可見整合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調整生態關系的巧妙設計,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而且可控制農業有害生物,提高農產品品質。在生態農業理念下,更需要發揮其綠色農產品生產優勢,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保障食品健康、農產品優質安全為核心,以產品標準化為主要手段,將資源安全、生態安全、農產品安全、農業綜合效益形成一個整體。
1.3 低碳
通過橫向耦合生態農業生產中的各個工藝流程,可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物排放,實現“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以水稻種植為例,在水稻種植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而建立稻魚共生系統,則能夠利用魚類的活動,攪動土壤,大幅降低甲烷排放量。
1.4 高效
高效包括效益、效率兩個方面,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出發點及落腳點。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追求高土地產出率、高能源資源利用率以及高投入產出率。與西方不同,西方的生態農業為追求回歸自然寧可犧牲農業的生產力,而我國的生態農業則提倡高土地生產力。這種高土地生產力主要通過改善系統結構、加強系統管理、增加系統中養分循環實現,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因此,也可以說,生態農業的核心就是社會、經濟以及生態效益的全面提高。與一般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其穩定性更高,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更大。
2? 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1 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農業這一新的發展理念最初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我國農業發展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同時受到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一批科學家充分分析了我國傳統農業的優勢,并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結合,形成了生態農業理念,并具體提出了實踐方法。近幾十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生態農業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實踐方法上都日益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在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試點中,都取得顯著的成果,極大地改善了試點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態狀況,證實了該發展模式具有可行性,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
作為一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及農業發展的戰略決策,生態農業能夠將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農業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綜合性較強的新型農業體系。可以說,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實踐方面,生態農業也已經完成了從理論向實踐的巨大跨越,并上升到國家決策的高度。但另一方面,盡管生態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整體上看,生態農業縣的數量仍然比例較低,農業與農村發展仍然面臨嚴峻的考驗,需要充分發揮其在可持續發展中作用。
2.2 可優化農業經濟結構
近年來,農業市場的需求表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征,而生態農業正是適應市場需求而形成的新農業類型。通過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優化當地農業生產結構及方式,組織科學的農村經濟活動,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及特色,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可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良性轉化增值的產加銷貿一體化農業經濟結構。
2.3 有利于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從生態農業的內涵可以看出,“循環、綠色、低碳”是其重要的思想,在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例如,減少有機肥料及農藥的使用、優化農作物種類、確定合理的種植數量、避免過度利用土地資源及水資源等,都能夠為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
3? 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阻礙
3.1 缺乏完善的理論及政策保障
盡管近幾十年來生態農業發展迅速,但其自身的理論體系仍不夠完善,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且戰略定位不夠清晰。盡管發展生態農業早已經被列入《農業法》,但尚未制定強制性的、可操作的、針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法規及規章,其標準體系、運作及監管機制、激勵機制尚不健全,使其缺乏堅實的保障。部分生態農業模式中并未真正提供“綠色產品”,污染問題仍未解決。
3.2 分散化經營占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仍為分散化經營,產業化水平較低。但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只有在一定規模區域內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夠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發揮其功能及效益。而在種植業、養殖業間形成的小生態系統,不僅產出低、規模小、生產鏈短,且抗風險能力差,各行業、部門間難以達成協作,整體效益較低。
3.3 生態及文化功能挖掘不充分
生態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同時具有生態、文化等多種功能,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上看,生態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并未得到充分體現,文化功能更沒有得到重視,仍停留在追求產品數量的階段,限制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4? 有效發揮生態農業作用的途徑探索
4.1 完善理論及政策體系
分析國際上“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概念及實踐綱領,可以看到與我國生態農業有些相似之處,應在其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與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同樣屬于高品質農業,與其他農業類型理念有一定共通之處,但又有所差別,可參考其它高品質農業理念,進一步完善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此外,為保障生態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優勢,應盡快完善政策體系,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應注意的是,高質量產品并不是生態農業追求的唯一目標,因此,在建立標準體系時,也不能單純的按照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制定標準。在構建生態農業標準體系時,應充分考慮其共性及個性兩個層面,即考慮生態農業整體性、共同性,同時考慮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等特性,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組織管理、環境控制、評估監管、質量控制體系。
4.2 推動產業化發展
突破現行土地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逐步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一方面,應以立法的形式促進土地的合法流轉,通過確定農戶土地使用權、收益權、流轉權等措施,促進農業規模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通過“龍頭組織+農戶”的組織形式促進其產業化發展,根據股份或合同,使龍頭組織及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分工明確的共同體,延長產業鏈,擴大橫向規模,加深縱向合作,將技術服務、生產加工、信息共享、物流網絡、營銷經貿、生態觀光作為一體,建立綜合經濟系統,提高信息、物質、能量的利用率及轉化率。
4.3 充分挖掘其生態及文化功能
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潛能,尤其是其生態功能及文化功能,能夠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生態功能及文化功能的擴展,則需要開發具有文化附加值產品、生態質量附加值產品,同時開發生態農業區的生態文化休閑功能。文化附加值可通過當地地理、歷史、文化嫁接,形成“人文商標”、“歷史商標”等品牌,挖掘農產品的文化內涵[3]。生態質量附加值可通過轉化為無公害、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
5? 結束語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類型,立足于我國傳統農業,結合現代的新技術,具有可行性及巨大的發展潛力。盡管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但可以預見,隨著理論及政策體系的完善、產業化發展以及其生態及文化功能的挖掘,生態農業的優勢也會逐步凸顯,可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紅玉.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初探[J].農家參謀,2019(21):2.
[2]徐曉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9(10):9-11.
[3]蘇毅華.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湖北農機化,2019(1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