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煌 康樂瑤 葉凱欣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創業者創業過程中關鍵事件,歸納出創業者的幸福導向,通過縱向案例分析,挖掘企業績效與個人主觀幸福感之間作用的機理,并揭示創業自我效能感和激情在其中的作用,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主要結論:自我效能感強時,創業者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績效會有顯著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強時,創業者會有正面的情緒體驗,個人幸福感會有顯著的提高。創業激情會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給創業者帶來積極的情緒影響,產生幸福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ntrepreneurial happiness orientation by combing key event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Through vertical case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betwee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reveal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passion in it.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reached: when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is strong, the potential of entrepreneurs is fully exerted,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self-efficacy is strong, entrepreneurs will have a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happiness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will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it will bring positive emotional impact to entrepreneurs and produce happiness.
關鍵詞:創業者;主觀幸福感;企業績效;自我效能;創業激情
Key words: entrepreneur;subjective well-being;corporate performance;self-efficacy;entrepreneurial passion
中圖分類號:C913?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292-04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創業活動正處于活躍狀態,新一輪的創業高潮正在形成,許多創業者為他們初創企業傾盡心血,但是創業成功依然是小概率事件。這一現象為我們進行針對創業者行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創業者可以從創業活動中獲得較高的收入回報和實現自我價值,增加其幸福感;創業者需要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承擔企業日常運營的責任,這一現象使創業者身心疲勞,降低其幸福感。本文將以國內某電子科技公司的創業者為研究對象,通過縱向案例分析,挖掘創業者幸福感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作用機理,并揭示自我效能和創業激情在其中的作用。
1? 文獻綜述
1.1 創業幸福感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以創業者主觀幸福感作為參考。創業者的主觀幸福感是指創業者在企業創立和經營過程中對其生活質量、工作滿意度以及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總體評價和主觀感受(魏江等,2014)。
在貨幣回報方面,創業可以通過增加創業者的收入進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Stevenson & Wolfers, 2008)。在非貨幣回報方面,創業使創業者可以更好地支配自己工作(Hyytinen et al, 2013),滿足自我掌握和自我支配的意愿(Hamilton, 2000),創業者通常是樂觀主義者,相信努力拼搏將帶來成功(范良聰,羅衛東, 2008)。創業帶來的非貨幣回報是創業者主觀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馬良,蔡曉陳,2018)。
綜上,創業影響創業者主觀幸福感的途徑主要有貨幣回報途徑和非貨幣回報途徑,其中非貨幣回報是創業者主觀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
1.2 企業績效的研究現狀
企業績效用以評價企業運營的效果,主要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衡量。財務指標被認為是最直接反應企業績效的指標,銷售增長率和獲利率是比較常用的財務指標。財務指標往往反映的是過去階段性的經營成果,是靜態的,很難揭示創業過程績效(余紹忠,2013)。非財務指標主要包括市場份額、市場開發能力、產品服務質量與數量、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等。但是非財務指標不能直觀反映創業績效,也不能全面反映創業績效和過程,因此學界傾向于綜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來評價創業績效。
1.3 創業幸福感與企業績效
Dijkhuizen提出幸福感是創業者個體層面上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能誘導創業者維持創業行為,突破創業瓶頸,最終獲得持續穩定上升的企業績效。同時企業績效作為企業發展成果的具體量化指標,直接體現了創業的成果,這種信息會反饋到創業者的情緒,最終造成創業者幸福感的變化。(Dijkhuizen et al.,2017)
1.4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最早來源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自我效能影響著個體關于某些目標能否實現的信念,當個體遇到挫折的時候,個體的選擇、愿望、努力和毅力,都受到自身對自己能力認知的影響。
受到創業幸福感驅動的創業者,不斷產生利于行動的內在動力,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而增強他們對創業的自信心與對成功的渴望,創業自我效能也因此得到強化。擁有高創業效能感可以提高企業家創業行為決策能力,同時這種心理特質有助于實現其技術創新,因而擁有較高創業效能感的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往往會取得更好的創業績效(Zhao等,2010)。
1.5 創業激情
創業激情是創業活動的關鍵驅動力,能夠支撐和推動創業活動,激發個體克服各種磨難和考驗、堅持到底完成挑戰(謝雅萍,2016)。Ruff 和Keyes 發現,當創業者幸福感提升時,他們內心體驗到一種非常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增強了創業者的身份認同,使得他們的自我需要得到滿足,從而體驗到創業激情。
2? 案例選擇與收集過程
案例選擇標準:①創業者必須能夠滿足我們多次訪談的需求。②創業者的公司必須是成長型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績效變化明顯。③創業者創業過程中有豐富的創業經歷,能夠提供足夠的事件觀察分析。基于上述標準,本文選擇廣州市CL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Z先生作為案例的研究對象。
Z先生系華南地區某高校工程學院200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2013年創立廣州CL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現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017年,短短四年內,公司市值過億并入選“領航100”廣東億元級青年領軍創業企業。如今CL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嵌入式一體化解決方案商之一,并成為德州儀器、賽靈思的中國官方合作伙伴,與超過100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保持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如表1。
本文采取開放式與半結構化訪談收集一手資料,手工收集二手資料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具體情況如表2。
3? 企業績效與創業者幸福感之間關系影響
如圖1所示,Z來自廣東茂名,由于家庭經濟欠佳,大學期間便開始做兼職,如送快餐,在學校里銷售一些生活用品等,大學四年以來幾乎沒有向家里要過錢。盡管如此,勤工儉學并沒有耽誤他的學習,這使得他大三進入了老師的科研團隊。為了能補貼生活,Z大四的時候主動承包了老師的項目,白天在企業實習,晚上回到實驗室繼續完成老師的項目,這段經歷讓Z發現了國內缺乏工業嵌入式主板的廠商,意識到這是一片藍海。“發現市場是藍海,沒人去做這一塊市場,競爭很少,發現還能養活一些人”,他本人是這么說道,可以看出,Z的創業動機是金錢。
在這種背景下,畢業后,Z租了一間500元一個月的農民房開始創業。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Z缺乏資金和人脈資源,“難,真的很難”Z如此說道。恰逢母校華南地區某高校響應國家雙創政策,Z的公司受邀搬進了學校創業孵化器,在創業最艱難的初期,受到了母校的扶持,解決了場地的燃眉之急。2013年是Z創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團隊研發出了OMAP-L138,這款產品成為了日后的明星產品,直到今天這款產品仍舊是公司出貨量最大的爆品。但是在一開始,市場并不能很好的接受小公司的產品,Z常常全國各地的在跑業務,盡管如此,這段時間公司開始實現了盈利,市場不斷增長。到了2015年,公司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只要業務上客戶有需求,有利可圖,公司都會去開發新產品,公司營業額在成倍增長。公司有一定規模后,Z開始回饋母校,CL成為了華南地區某高校教學實習基地,為華南地區某高校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如今公司里超過一半的員工都是華南地區某高校畢業的學生。在公司成長階段,CL成為了德州儀器和賽靈思的中國官方合作伙伴,這是Z創業過程中第二個重要的轉折點,極大的提高了CL在主板行業的品牌地位。2017年11月,公司榮獲“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然而,不斷增長的公司規模與增速放緩的利潤率產生矛盾,2018年公司與一個員工產生了勞動糾紛,這件事讓Z意識到,公司想要長遠發展,必須正規化,不能再野蠻生長了。同年八月,公司召開股東大會,宣布實行正規化戰略,實行內部流程、績效管理和產品開發流程正規化。電子專業出身的Z在正規化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企業管理知識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產生了焦慮的心情,為此Z在白天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和夜晚自學MBA的書籍。他說:“我現在學的東西,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壓力,你想的越多,你就會發現你的知識層面空缺的就越多,而這個空缺,不是我認為我空缺,像天文地理這些不懂就沒關系,是這些知識我管理公司剛好要用到,沒有掌握,這樣的前提,讓我感覺到壓力很大,我又想勝任它,迫使我自己去不斷地學習。”談及2020年的計劃,對于個人,Z表示計劃進修企業管理碩士,而公司層面,Z正在籌備上市。
從上文分析,Z的幸福導向與錢有密切關系,他的早期創業動機也是掙錢,創業使得Z每年得到大量的股利分紅,在30歲出頭的年紀就實現了財務自由,而他的同齡人還在為房貸掙扎。Z的幸福感的另一個主要來源于被認同,創業中不斷取得的成果和成績給Z提供正反饋,CL的高績效證明了創業者自身的努力與研發和管理能力,同時創業者這個身份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滿足Z被認同的需求。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任務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何種水平上完成該任務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自我感受。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初創科技企業績效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鐘衛東,2007)。當創業者自我效能較高的時候,創業者堅信自己能夠解決所有困難,能夠以任務為導向。Z是一個自我效能感很強的人,在各個階段都相信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難,他說:“遇到的困難太多了,然后免疫了,總會遇到困難的,總能克服。”
在大學時期,如TL1事件,Z走訪市場發現:國內廠商要么采用原始的粗糙的算法,要么從國外進口切割機,因為國內鮮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的成本去研發納米級切割技術。而Z認為,只要能堅持不懈,建成一個開發團隊,他就有信心向國外壟斷技術發起挑戰。高自我效能使得Z在大學時期,幾乎所有課余時間都投入到數控實習和學習中。幾年來,他利用學校圖書館查閱了大量外國文獻,寫了近50萬行代碼,終于在大學三年級研發出第一套納米級激光切割控制系統,并成功申請了高新技術發明專利。當企業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隨著人員的增多,企業運營的成本也越來越大,但公司的業績沒有什么變化,Z認為這是創業以來壓力最大的時期。但是他卻表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神來殺神,佛來殺佛。心中已經形成一個觀念,有困難是正常的,沒困難才不正常。”經過認真思考,Z做出了公司正規化的決策。一年以后,公司投入成本減少,利潤率提高,運營效率提高,正規化的成果豐碩。上述現象在事件TL2和TL4中也有影響,如表3所示,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命題1:自我效能感強時,創業者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績效會有顯著的提高。
創業者幸福感是指兼備情感體驗和認知判斷的個體心理狀態,也是衡量創業成敗的重要指標(于曉宇,2018),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吳嬋娟,2018)。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如表4)。如TL4事件,雖然在正規化的過程中,Z發現自身的知識水平不能滿足公司經營需求,但是Z的高自我效能使得他根據自己實際能力,選擇通過自學MBA的知識,讓自己勝任總經理的角色,而不是去外部聘請職業經理人。同時學習過程中不斷取得的成果讓Z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產生了正面的情緒體驗,提升了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命題2:自我效能感強時,創業者會有正面的情緒體驗,個人幸福感會有顯著的提高。
創業激情是與創業活動相關的,有意識的、持續的、可獲得的、非常積極的和強烈的情緒體驗,當創業者參與或者思考與創業相關的活動時,他就可能體驗到創業激情(張劍,2017)。
如TL5事件中,在剛開始注冊公司的時候,Z度過了迷茫又寂寞的三個月,在岑村租的小房子里,一天24小時他有20個小時是一個人過的,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Z在艱難的環境中的隱忍和堅持,有助于強創業過程中的創新性投入,不久后Z帶領公司團隊研發出了公司第一個產品。在TL6事件中,創業第一年銷售額的突破性增長,給予Z莫大的安慰,他認為這是客戶對他們團隊的肯定,這一事件給Z帶來愉悅的情緒,使得Z更加積極的參與到研發中,不久后團隊成功研發出DSP+ARM雙核嵌入式主板和手持式物聯網RFID終端等新技術。在TL7事件中,工科出身的Z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大量的管理學知識,自行撰寫出一份對公司內外部環境進行詳細分析的戰略報告,盡管日常的工作很辛苦,但當他完成了這份報告的時候,Z表示,他得到了一種心理的滿足,就像小時候幫父母做農活,回頭看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候的心情一樣和通過不斷練習終于學會了扣籃的滿足感一樣。此外這份報告還得到了一位大學教授的認可,這些都讓Z感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提高了他的幸福感。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命題3:創業激情會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給創業者帶來積極的情緒影響,產生幸福感。
本研究命題可歸納如圖2所示。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有以下結論。
自我效能感強時,企業績效會有顯著的提高。本文通過梳理創業者創業過程中與自我效能感相關的關鍵事件以及后續事件,發現自我效能感強時,創業者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績效會有顯著的提高。本案例中,Z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難,并且能夠以任務為導向,如在憑借“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精神,Z在國內技術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在大三的時候就成功研發出了第一套納米級激光切割控制系統,并成功申請了專利。
自我效能感強時,個人幸福感會有顯著的提高。在本案例中,工科背景出身的Z為滿足公司新階段發展需求,不斷學習管理學知識。Z通過將管理學理論應用到商業實戰中,使企業實現了戰略轉型,步入正規化。此次成功經驗提高了Z的自我效能感,產生了正面的情緒體驗,提升了主觀幸福感。
創業激情會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績效的提升給創業者帶來積極的情緒影響,使其產生幸福感。在本案例中,Z與其他創業者一樣,也一度陷入迷茫之中。那段時間,公司的產品無人問津,直至公司成功研發第一個關鍵產品,打開了市場,銷售額的突破性增長,Z創業激情高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研發中,不久研發出新的關鍵產品。
本文主要有如下的貢獻。在理論上,本文提出并驗證了創業者幸福感與企業績效存在耦合關系并通過自我效能、創業激情的中介作用影響企業績效。在實踐上,本文啟示了創業者可以通過提升自我效能與創業激情對自己進行情緒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積極的情緒應對各種創業壓力。
本文也有不足。首先,在案例編碼以及釋義過程中存在一定主觀性。今后可以在訪談后附上定量量表,以期更加客觀地測量所需變量。其次,本研究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代表性較差。今后可以擴大研究對象,比較具有不同行業背景的創業者,其幸福感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期針對不同的群體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蔡莉,湯淑琴,馬艷麗,高祥.創業學習、創業能力與新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32(08):1189-1197.
[2]陳聰,高建,李紀珍.創業者幸福嗎?創業動機影響創業者心理幸福感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39(03):144-152.
[3]丁影.創業企業績效評估方法初探[J].科學發展,2011(09):26-32.
[4]范良聰,羅衛東.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創業環境評價體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26(S2):327-334,284.
[5]馬良,蔡曉陳.創業與主觀幸福感——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J].浙江社會科學,2018(06):41-51,156.
[6]佩德羅·孔塞桑,羅米娜·班德羅,盧艷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綜述[J].國外理論動態,2013(07):10-23.
[7]沈超紅,羅亮.創業成功關鍵因素與創業績效指標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02):231-235.
[8]湯明,沈超紅.創業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改革與開放,2009(05):124-125.
[9]魏江,&權予衡,2014,“創二代”創業動機、環境與創業幸福感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報,11,1349-1357.
[10]吳嬋娟.大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J].南方農機,2018,49(19):143,155.
[11]謝雅萍,陳小燕,葉丹容,2016,創業激情有助于創業成功嗎[J].管理評論,11,170-181.
[12]邢占軍.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2(03):336-338,342.
[13]余紹忠.創業績效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02):34-42,62.
[14]于曉宇,孟曉彤,蔡莉,趙紅丹.創業與幸福感:研究綜述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08):30-44.
[15]張劍,李精精,張瑩.創業激情:情緒視角的創業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02):153-160.
[16]張默,任聲策.創業者如何從事件中塑造創業能力?——基于事件系統理論的連續創業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11):134-149,196.
[17]鐘衛東,孫大海,施立華.創業自我效能感、外部環境支持與初創科技企業績效的關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業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7(05):68-74,88.
[18]A Hyytinen, PIlmakunnas and OToivanen. “The Return to-entrepreneurship Puzzle”[J]. Labour Economics, 2013, 20: 57-67.
[19]B Stevenson, J Wolfers. “Happiness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8, 37(37): 33-33.
[20]Dijkhuizen, Josette , et al. "Well-Being, Personal Succes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mong Entrepreneurs: A Two-Wave Stud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7).
[21]Hamilton, B. H.. “Does Entrepreneurship Pa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turns to Self-employment”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108(3):604~631.
[22]Zhao, H., Seibert, S. E., & Lumpkin, G. T., (2010).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36, 381-404.